被遗忘的洛克希德战鹰――PV-1/2“文图拉”/“鱼叉”简史(2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日本海上自卫队 PV-2

回顾 PV-1/2 在二次大战中的战斗历程,不难看出,其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所体现出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是大相径庭。PV-1/2 是在民用客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基本设计决定了其战场生存能力始终是个弱项。这在战争中期西欧残酷的空中较量中无疑是致命的。而在太平洋战区,受地理条件和自身力量的限制,日军无法在其占领区域内组织起严密的防空体系,也不可能为每一支后勤补给船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PV-1/2 因此得以充分发挥其在速度、航程、载荷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海上巡逻、反潜、搜索等任务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战争中后期日军被不断削弱、节节败退的情况下,PV-1/2 还参与执行各类轰炸、鱼雷攻舰任务,成为当时太平洋上的多面手。PV-1/2 的战斗经历提示人们,民用航空平台的潜在军事价值并不局限于航空运输。经过适当的改进,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半路出家的战鹰也可以很好地完成许多作战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PV-1/2 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战争的急需,但在战争结束后,这类“民转军”的故事却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从西方国家标准的岸基反潜飞机 P-3C,到“猎迷”、福克F-27 和伊尔-38,再到计划中的 MMA,不同的版本不断上演。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战场网络的发展,携带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的巡逻飞机更是成为一线突击兵力的组成部分,其平凡的外貌下隐藏着的战斗力也更加强悍。历史的经验和未来的发展,都在促使我们对优秀民用航空平台的潜在军事用途与价值,进行重新的思考。

附一:“印地安纳波利斯”号的救难天使

1945 年 8 月 2 日上午 10 时左右,一架机号为 49538 的 PV-1 从位于西南太平洋的佩勒留岛起飞。该机隶属于 VPB-152 中队,由格温中尉的机组驾驶。他们正在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对一种装有拖曳天线的远程无线电通信装置进行测试。这已经是格温机组当天上午的第二次起飞了。第一次起飞没多久,用于稳定拖曳天线的配重就从天线上脱落了。于是机组不得不返回,重新安装好配重后再次飞上天空。

第二次好运气也只维持了 5 分钟,配重再次从天线上脱离。失去约束的天线胡乱地抽打着机身。2 名机组人员手忙脚乱地通过机腹窗口试图收回天线。格温中尉让副驾驶操纵飞机,自己来到后舱看看能否帮什么忙。正当中尉通过机舱过道的窗口查看外部情况时,他突然发现,飞机下方的海面上漂浮着大片的油膜。格温中尉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一艘受伤的日本潜艇留下的痕迹。他立即高声提醒机组成员注意,并迅速返回驾驶舱。PV-1 盘旋而下,在 270 米高度顺着油膜全速追踪。在飞了约 15 海里后,机组惊愕地看到,油膜上竟然浮动着一个个的人头!格温命令立即向基地发报:“北纬 11 度 30 分,东经 133 度 30 分,发现水中有 30 人。”但中尉很快意识到自己错了,在报务员发报时,他看到漂浮在水中的远不止 30 人,而是约 150 人,甚至更多!格温机组立即向水中投放了他们所有的救生筏。

这些漂浮在水中的人,正是美国海军“印地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舰员。此时距他们的战舰被日本“伊-58”号潜艇击沉已经有约 84 小时。在格温机组发出电报后,营救工作才真正开始。是格温机组给这些水手带来了最后的希望。他们已经在水中熬过了 3 个昼夜,如果再没有人发现他们,很难说还有多少人能继续坚持下去。

事后调查表明,“印地安纳波利斯”号被击沉时,大约有 850 人活着落入水中,但最后生还者仅 316 人。对于这些生还的美国水兵来说,1945 年 8 月 2 日上午那架向他们疾速飞来并投下救生筏的 PV-1,恐怕是他们一生中看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了。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6页/共29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