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洛克希德战鹰――PV-1/2“文图拉”/“鱼叉”简史(6)
洛克希德 18 型“北极星”三视图
从飞行性能看,“北极星”是优秀的。但它来得太晚了。当“北极星”初次踏上航线时,DC-3 已在商业航空运输市场上稳固地占据了主力地位。最终,美国国内的 7 家航空公司购买了总共 36 架“北极星”,国外的政府非军事部门和航空公司则采购了 88 架。这个销售业绩甚至还略逊于“伊莱克特拉”。和平统治下的北美大陆的天空,已不再属于“北极星”。
然而,就在此时,欧洲大陆上的战火正在快速蔓延。透过战争的硝烟,洛克希德公司敏锐地意识到,在大洋彼岸的天空下,“北极星”或许还有机会。
并不成功的开端
一. 皇家空军与“文图拉”
在“汉德森”进入皇家空军后,洛克希德公司意识到,随着欧洲局势的日益紧张,英国人必然会寻求比“汉德森”更优秀的飞机。而公司手中的 18 型“北极星”就是个不错的选择。1939 年 9 月,洛克希德公司向英国航空部提交了两份设计方案:其一是作为“汉德森”的替代者,装 2 台 1,000~1,200 马力的发动机,用于海上侦察和反潜;其二则是一种中型轰炸机,装 2 台 1,600~2,000 马力的发动机,用于替换布里斯托尔“布伦海姆”式轰炸机。两种方案均基于洛克希德 18 型。已经卷入战争的英国人认为后一种机型应置于优先地位,于是在 1940 年 2 月向洛克希德公司下达了 25 架中型轰炸机的订单。英国人把这种飞机称为“文图拉”(Ventura)。在随后的商讨中,洛克希德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计划装备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设计编号也相应改为洛克希德 37 型。基于对新型飞机性能的乐观估计(不过更有可能是为战争形势所迫),皇家空军在 5 月份下达了多达 300 架的订单,而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订购的数量更上升到 675 架。
但在 1940 年,洛克希德公司正在集中力量生产“汉德森”式和 P-38“闪电”式飞机,已经没有能力生产“文图拉”。因此当洛克希德 37 型完成设计后,被转移到维加飞机公司投入生产。维加飞机公司成立于 1937 年 8 月,并最终于 1943 年 11 月并入洛克希德公司。
根据生产“汉德森”式以及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使用该型机的经验,洛克希德 37 型的武备得到增强,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和洛克希德 18 型一样,“文图拉”是一种全金属中单翼飞机,双引擎,双垂尾。在外观上,它的翼展和机长都大于“汉德森”。最初生产的“文图拉”MK I 型 装两台普拉特.惠特尼 R-2800 “双黄蜂” S1A4-G 型双排 18 缸气冷星型发动机,功率 1, 850 马力。机翼安装有富勒襟翼,改善了起降性能。起落架为完全可收放式,主起落架收入发动机舱,尾轮则收入机身。机舱可容纳 5 名机组人员,机鼻上部装 2 挺 12.7 毫米前射机枪。机背装有英国布顿.保罗的旋转炮塔,炮塔内装 2 挺(后期增加到 4 挺)7.7 毫米机枪。飞机内部弹舱可装载 1,134 千克武器。作为一种中型轰炸机,飞机机鼻两侧各有 4 个树脂玻璃观察窗口,地板上也有一个扁平窗口,以供投弹手观察之用。
“文图拉”MK I基本数据:机长 15.67 米,机高 3.62 米,翼展 19.96 米,展弦比 7.79,机翼面积 51.19 平方米。最大速度 502 千米/小时,巡航速度 438 千米/小时,实用升限 7,600 米,航程 1,489 千米。初始爬升率 620 米/分,机内载油 2,139 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