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一飞冲天:国产歼击机的艰难起步(2)
但是,mnγ-15喷气式歼击机已属于落后机型,即便是试制成功也将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我国防空作战的需要。苏联政府出于整体战略考虑,便于1954年10月,建议我国停止试制mnγ-15歼击机,改为试制更先进的mnγ-17φ歼击机。这当然是好事,不过也将打乱我们原有的引进计划,并直接影响到整个试制飞机的进度。周恩来总理对改变引进计划问题非常重视,当即电示我驻苏联大使馆,与苏联政府紧急磋商引进mnγ-17φ歼击机的计划的细节,并就缩短试制的时间问题提出我方的要求。当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所以引进mnγ-17φ歼击机计划谈得很顺利。
11月25日,苏联政府同意向我国移交mnγ-17φ歼击机的制造特许权。与此同时,二机部四局正式向112厂下达了试制mnγ-17φ歼击机的命令,并要求于1956年10月1日前试制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mnγ-17φ歼击机,在当时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并能执行多种任务的跨音速新型战斗机。无论是飞机性能还是作战性能,都堪称是世界最先进的作战平台之一。
正因为mnγ-17φ歼击机的优越性能是靠先进技术作支撑的,所以也就增加了仿制的难度。能否在短时间内制造出技术含量如此高的飞机,这对我国刚起步的航空工业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赴苏考察波折
为加速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进程,党中央不仅调集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集中用于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同时抽调大批具有很强领导能力的干部充实到这些重点项目的骨干企业。112厂厂长牛荫冠就是其中之一。他先是被中央从江西省副省长的岗位上调至331厂担任厂长,不久又调至112厂任厂长。他鲜明地提出:要集中一切力量试制出mnγ-17φ飞机。在第一次党委会上,他说:“中央派我来的目的,就是要抓紧出飞机,为祖国争光。前人没干的事,我们干!”
为此,112厂选派了由熊焰、王新、叶正大、庄树山、孟勤功、章华、易志斌等7人组成的考察组,前往苏联共青城126厂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按协议如期出国赴苏考察,按原定计划考察组主要是到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生产线,考察和学习mnγ-17φ飞机生产技术和工艺,以及生产现场管理经验。可是当他们到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一看,实际情况完全出乎考察组的意料。
苏联从战略竞争考虑,加快了战斗机的更新换代的进程,所有型号的mnγ-17飞机都已停产,生产线上正在生产的是性能更加先进的mnγ-19飞机,并开始向超两倍音速的mnγ-21飞机过渡进行前期生产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了解mnγ-17φ飞机的生产全过程无疑是困难的。考察组一致认为,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归。经与苏方协商,考察组改为通过mnγ-19飞机的生产线,了解和掌握喷气式飞机研制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