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战火中诞生:从延安走向北京(6)
新华社人员,包括延安(陕北)电台的同志们,跋山涉水,千里转移,到达涉县,和临时总社会合,编辑部设在西戍村,机房和播音室设在相距两公里多的沙河村。坚持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密切关注着新华社和陕北电台的工作。1947年5月间,他们在安塞县王家湾村用干电池收音机收听了陕北电台的广播,播音员正在报道蟠龙大捷和祝捷大会的消息、评论,毛泽东称赞:“这个女同志好厉害,骂起敌人来义正词严,讲到我们的胜利很能鼓舞人心,真是憎爱分明,这样的播音员要多培养几个。”第二天,远在涉县的陕北电台收到党中央从陕北发来的嘉奖电报,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做好广播工作。不久,陕北电台每天的节目增加到三个小时。原在编辑部工作的齐越被调到播音组,成为延安(陕北)电台的第二位男播音员,他从此终生从事播音工作。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在率军南下之前,到沙河村看望陕北电台和邯郸电台的同志们,强调广播工作的重要性,希望他们给远离后方作战的广大指战员及时提供更多的消息。11月间,陈毅在前往陕北出席中央会议的途中,到西戍和沙河看望新华社和陕北电台、邯郸电台的同志们。他在西戍村的一个大四合院里,对站满、坐满院子的同志们讲话,纵论解放战争的形势,分析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光明前途。他满怀豪情地说:“我们当兵打仗,是在战场上慷慨激昂地流血牺牲的,你们在后方做新闻工作,是一点一滴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既深刻又生动的、诗一般的语句,成为我终生从事新闻、广播事业的座右铭。
由于战局的胜利发展,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离开陕北,东渡黄河,于1948年5月间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同先期到达的刘少奇、朱德会合。新华社和陕北电台接到通知,第三次转移,从涉县迁到西柏坡附近的陈家峪、韩家峪等几个村子,接受党中央的直接领导。5月28日,陕北电台在20公里以外的张胡庄开始播音。7月间,原来设在张家口的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撤消编播人员黎伟、柳荫、郑佳、胡旭、丁一岚、陈晨等到达平山,参加陕北电台的工作。10月间,为了保证安全,并且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机房和播音室又迁到40公里以外、井径煤矿附近的窟窿峰村。
解放战争发展到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新华社的不少重要稿件都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审阅、修改。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期间,在半个多月中,陕北电台先后广播了毛泽东审阅、修改和撰写的五篇广播稿,在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