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战火中诞生:从延安走向北京(3)
11月试播前的一天下午,朱德来到王皮湾视察,鼓励电台的同志们狠狠地揭露敌人的阴谋诡计,团结全国人民,一心抗战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
延安电台的广播稿由新华社编辑科提供,向仲华兼编辑科长,先后担任编辑工作的有刘志刚和李伍。1939年4月到1941年5月,新华社在中共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办公,后来迁到清凉山上,成立广播科,李伍任科长,先后调来陈笑雨、王唯真做编辑工作,秘书陆果木也参加编稿。他们每天要编出一套文字广播稿和一套口语广播稿,各约8000字,由通信员送往王皮湾。
延安电台最早的播音员,是从女子大学调来的徐瑞璋和姚雯,后来接替她们的是肖岩。1941年1月22日下午,通信员按时把稿件送到王皮湾,那是中共中央军委为国民党当局制造的“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都是毛泽东撰写的。小徐和小姚立即反复阅读,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点亮油灯,每人播出一遍,揭露了事变的真相,声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在全国人民面前显示了我们坚定的立场、严正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战斗的风格。
延安电台的广播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下令各有关单位进行侦测、监听和干扰,并且阴谋加以破坏。他们把这称为“海陆空三条战线之外的第四战线”。然而,真理的声音是封锁不住的,延安的声音每天飞向万里长空,不仅在各根据地,而且在大后方和沦陷区,都有很多人收听,不少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收听和记录下来,印成传单和小报,秘密散发。有些听众把延安广播誉为“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党中央十分关怀和支持处于幼年时期的人民广播事业。1941年3月至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宣部连续向各地党委发出文件,要求他们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强调指出,广播是“近代宣传鼓动的有力工具”,发展广播事业是“非常重要的”。这年夏天,毛泽东听说延安电台有一部手摇留声机,就派人把自己保存的20多张唱片送去,嘱咐延安电台的同志努力把广播办好。周恩来派人把自己乘坐的汽车上的引擎拆下来,送到九分队,以便轮换使用,保证文字广播和口语广播的电力供应。
为了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教育日本士兵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延安电台在1941年12月3日开办日语节目(每星期五广播半小时),这一天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诞生日。先后担任编译工作的有刘愚、王文庶、张纪明,播音员是已经加入中共的日本女青年原清志。
延安电台早期的文艺节目只是由播音员和机务员吹口琴、唱歌和放唱片。为了丰富节目内容,他们约请材料厂的同志们来演播过郭沫若的《屈原》和《棠棣之花》的片断。还约请总政文工团来演播,由于合唱队和乐队的人数很多,窑洞里挤不下,只好排列在山坡上,把话筒移到外面,向着山峦和溪流、夜空和星光,使那嘹亮的歌声和雄壮的乐曲,飞上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