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战火中诞生:从延安走向北京(5)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侵占张家口,国民党单方面宣布在11月12日召开伪“国大”。率领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斗争的周恩来和代表团的部分同志,在11月19日撤回延安。由于形势紧迫,周恩来刚刚回到延安,即召集王诤和新任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等开会,研究战备问题,决定在延安以北90多公里的瓦窑堡(现子长县)建立战备台。1947年元旦,延安电台广播了毛泽东撰写的《新年祝词》。同一天,朱德到延安电台发表广播讲演,分析1947年“将是中国人民斗争形势转变的一年”,明确指出:“只要全解放区军民和全体爱国同胞坚定胜利的信心,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实现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三
抗日时期,我在四川参加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地下工作。1946年2月到1947年3月,先后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和南京分社(即中共代表团新闻组)做编辑工作;1947年3月初,随董必武率领的中共代表团留守人员撤回延安,被分配到新华社语言广播部工作,在清凉山上开始了我的广播工作生涯。
在国民党军队迫近延安的时候,新华社除留下少数同志坚持工作以外,大部分同志撤往瓦窑堡。语言广播部和其他几个部门在史家畔村工作,我们借用老乡的窑洞,白天盘腿坐在炕上编稿,晚上挤在一起睡觉。机房和播音室设在相距10公里的好坪沟村,村口有一座砖砌的门楼,机务员李志海和刘振中把门洞的一面堵死,成为机房和宿舍。上面是一座小观音庙,只有一张三条半腿的供桌,垫上土坯,摆一个话筒,就成为播音室兼宿舍了。3月13日,延安电台播出了最后一次节目,第二天就在这座小庙里接替了播音。国民党军队侵占了延安以后,改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3月25日下午,戎马倥偬中的周恩来到好坪沟视察,鼓励大家努力工作,保证不要中断广播,因为这期间陕北台是对外宣传的惟一的工具。傍晚,准备东渡黄河的朱德也来到好坪沟,登上小庙,静静地站在钱家楣背后,听她播完音,高兴地告诉大家,我军今天上午在青化砭打了陕北战场的第一个大胜仗,正在清理战果,查清了以后要广播。3月28日,陕北台广播了青化砭大捷的消息以后,我们连夜从史家畔和好坪沟撤退,远处传来了敌我交战的枪炮声。这半个月,是延安(陕北)电台环境最险恶、设备最简陋、条件最困难的时期,在全中国和全世界广播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党中央及时分析了战局的变化,早在3月初就通知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在老革命根据地太行山区组建新华社临时总社,并且准备接替陕北的广播。军区三处和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的同志们通力合作,改装和制造各种设备,抽调编辑和播音员,做好了准备。3月29日,从涉县沙河村发出了陕北台的呼号,再次报道了青化砭大捷的消息,保证了广播一天也没有中断。国民党当局气急败坏,莫名其妙。延安(陕北)电台竟如此巍然不动,稳如泰山,不知道他们用什么奇异的方法、在什么地方坚持了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