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航空发展看LCA(2)
被迫使用推力较低、无加力的“俄耳甫斯”Mk.703 发动机(21.57 千牛推力)。该发动机原本是为“风神”的 18 架原型机和试生产型准备的。HAL 也考虑过
MiG-19 的 RD-9,但该发动机易喘震,寿命短且只能飞到马赫 1.4。印度也考虑过埃及的 E-300
发动机,甚至还运了一架试生产型的“风神”到埃及供测试。E-300 发动机表现令人失望,在 1967 年阿以战争后计划取消。印度空军定购了 62
架生产型“风神”,它们用的“俄耳普斯”跟试生产型一样。“风神”Mk.1A 型使用加力型“俄耳普斯”Mk.703
发动机(27.40千牛)以及绞接式座舱罩。该机进行了原型机试飞但从未投产。后期生产型“风神”只延长了机翼翼展。“风神”在空空作战方面潜力有限,因此原定配备的费拉里
AIRPASS 系统也未安装。该机作为纯战斗轰炸机服役,并配备了 4 门 30 毫米“阿登”Mk.2 机炮及内装式马特拉 103 型火箭发射器(50 发 68
毫米无制导火箭)。“风神”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及能承受 8g 过载的机体。它比霍克“猎人”先进,因而在印军中受到欢迎。“风神”生产数量最后达到了 145
架(含试生产型),在印度空军的三个中队中一直服役到 90 年代中期。31 中队最后一个由“风神”换装 MiG-27。

HF-24
自给自足
“风神”计划之后,印度航空工业主要是按许可证制造一线战斗机,同时自行设计部分教练机。不过,早在 1969 年航空委员会就建议 H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