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志愿航空队轰炸机部队在中国(1937-1946)(1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00 米,飞机航程有限需要着陆进行补给等。于是航线报告上就时常提到“ ……飞机冲入土墙,机腹受损……” , “

……陷入泥泞中,损坏一侧起落架支柱……”,“

……降落边线外,左起落架受损……”。还有就是中国不能提供高质量航空燃油,发动机不能产生全部马力,甚至一次在乌鲁木齐,一些中国地勤人员往油箱里灌满了水!

10 月 31 日莫斯科任命 Komkor Pumpur

担任新指挥官。11 月中旬中方要求莫斯科再派十架 SB 以取代那些损失的飞机。SB 运到阿拉木图装配,并在 12 月 12

日出发。这时南线工作已经步入正规。因为有 DB 不断意外坠毁,所以苏联又补充了一些 TB 担任运输任务。第一架失事的 DB

是由飞行员 Kayuk 驾驶的,从兰州返回 Kuldzhu 时在一个峡谷坠毁。机上乘客 Zhuravlev 上校和飞行机械师

Talalikhin 由于在机尾而幸存,这两位身穿飞行靴和毛皮手套步行一个月后终于走到 Kuldzhu!

DB-3 线图

第二架 DB 由于劣质燃油导致的发动机故障在石河出了事故,直到 1938

年 3 月才被修复。由 Chekalin 驾驶的第五架 DB 是架比较特殊的飞机,该机是 39

号工厂生产的新机,并拆除了所有军械改装为旅客机,在工厂的文件中记载为“ 24 号机“ 。24 号的首次任务是将苏联驻中国大使

Luganets Orelskii 直接从阿拉木图运送到兰州,这次飞行是完全按照外交礼仪进行的。这是唯一一架在该航线飞行的旅客机版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4页/共45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