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Z37“麋鹿”极简史

波兰航空工厂(Panstwowe Zaklady Lotnicze,简称 PLZ)生产的 P.37 轰炸机(外号 ?o?,意为麋鹿)是二战爆发前波兰空军最现代化的作战飞机,是 30 年代波兰航空工程人员聪明才智的体现,在当时堪称双发快速轰炸机的样板。由于设计时采用了诸多先进技术,该机因而兼具操纵性好和载弹量大的特点,美中不足的是仅有少量 P.37 装备了一线部队,在战争期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果,琐碎的技术问题和机载设备交付工作的延误是产量低下的根源。
初期发展
波兰航空部(Departament Aeronautyki)在 1934 年颁布的一项技术规范里提出一型双发轰炸机的设计要求:该机可以载弹 2,000 千克,速度不低于 350 公里/小时,航程达到 1,200 公里,PLZ 马上作出响应,研制新机的任务由 Jerzy Dabrowski 和 Piotr Kubicki 领导的设计组完成。设计出来的新机具有洗练的气动外形,机身截面为扁椭圆形,使用机体弹舱携带炸弹,设计时速可达 400 公里。Dabrowski 设计了一种气动特性优异的新翼型,它与二战后期得到广泛应用的层流翼很接近,在早期竞赛机 PZL.19 和 PZL.26 上成功应用的翼盒也被采纳(由 Misztal 博士设计)。波兰航空部基本接受了 Dabrowski 的方案,不过他们也提出几点修改建议,如减少自卫武器的数量以便获取更高的速度等。
原型机阶段
P.37 原型机的制造工作开始于 1935 年,也是在这一年,PZL 得到了生产 10 架 PZL P.37A 的定单(后来增加到 30 架)。首架原型机(P.37/I,序列号为 72.1,72 是 PLZ 37 的军方代号)使用 2 台布里斯托尔“飞马”XIIB 引擎,于 1936 年进行首飞,测试飞行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出现在燃油系统、主起落架减震支柱以及方向舵等处,PZL 公司对其作出了相应的改进。1937 年,P.37/I 被送到波兰航空技术研究院(简称 ITL)作进一步的测试,而第 2 架原型机(P.37/II,序列号 72.2)的制造工作也于同年完成,该机换装布里斯托尔“飞马”XX 引擎,座舱经过了重新设计,为使后射机枪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该机采用双垂尾替代了原来的单垂尾,主起落架采用 Piotr Kubicki 的专利设计,每侧支柱上安装 2 只并列机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