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大清龙旗在南海(5)
几番唇枪舌剑后,中日双方终于在1909年10月11日签订了东沙问题条约,明确东沙群岛为中国固有领土,日本人立即撤出;中国以广东毫银16万元收购岛上已建设施,同时,日本人补缴各项税款及损坏庙产等的赔偿合计广东毫银3万元。
11月19日,在东沙岛举行了庄严的交接仪式。在全副武装的广海舰护卫下,鲜艳的黄龙旗终于在东沙岛上空冉冉升起。广海舰鸣放21响礼炮,向大清国旗致敬。这是大清国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自己的领土。
当月,英国人再度示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newelljordan)亲赴外务部,建议中国在东沙岛上设立无线电台,与香港的天文台互通信息,以便准确预报这一海区的风浪。甚至“体贴”地说明,这一举措开支不大,不过4000两左右,却可以同时宣示“该岛为中国领土”。外务部立即批转邮传部研究办理。
西沙:先下手为强
在办理东沙岛交涉的过程中,保卫南海主权成了广东上下的共识。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得悉榆林港西边200多海里处,还有个群岛,西方人都叫它parcels(即西沙群岛),他认为应当立即前往考察,并宣示主权,以免重蹈东沙岛被人当作“无主荒地”强占的覆辙。他的计划得到张人骏的大力支持。
李准手上并没有大型军舰,他决心由琛航、伏波两舰组成舰队迅速前往。这两艘军舰都是福建船政所自行建造的木壳军舰,不仅船龄老,马力小,而且在1884年的马尾海战中,均被法国舰队击沉,后来打捞修复,属于“废物”利用。广东水师左翼分统林国祥建议说,这两条军舰实在太老,如今要巡行数百海里,一旦有大风大浪,太危险了,最好还是另调大舰。但李准认为时不我待,决意立即成行。
李准与林国祥两人,亲自对这两艘军舰进行了严格检查和修理,林国祥甚至将每一节锚链都仔细敲打,如不够结实立即加固。
数百担大米、各色罐头、汽水被搬运上船,细心的李准还准备了种羊、种猪和种鸡,以及各色稻粱麦豆种子,以备在西沙各岛上放养种植。
一支多达170多人的考察队伍建立了起来:除了两艘军舰的官兵和李准的卫队排之外,还有当地官员、商人、测绘员、化验员、工程师、医生、各种工人等。此时正值渔船休渔期,100多名小工均从三亚一带募集,一是解决就业,二是依靠渔民带路。
舰队由林国祥统一指挥,林亲任琛航号管带(舰长),李准则乘坐由吴敬荣担任管带的伏波号。1909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初一),大清舰队正式出航。
巡视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