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大清龙旗在南海(4)
张人骏同时派遣“飞鹰舰”协同一艘海关巡逻艇,再度远航东沙取证,收集了渔民们被西泽欺凌的大量证词,还顺道巡视了西沙群岛。张人骏在提交给北京的报告中,提出东沙、西沙“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冲, 为南洋第一重门户, 若任其荒而不治, 非惟地利之弃, 甚为可惜, 亦非所以重领土而保海权也”。
这次巡视也引起了西方的普遍关注。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说,大清特遣舰队的“吴司令”(吴敬荣)建议朝廷向所有可居住的南海岛屿尽快移民;《洛杉矶时报》甚至还罕见地为官阶并不很高的吴敬荣刊发了画像。
张人骏并没有放松收集更多证据的努力。5月22日,他电询外务部,提出在1882-1883年期间,各国公使曾经联名发文给海关总税务司赫德(hart)及总理衙门,请求在东沙岛设立灯塔,而海关的文件档案已被义和团烧毁,请外务部在外交档案中查找。外务部查找了两周,也无所得,却发现了早在1868年,海关总税务司就曾下文要求在沿海各险要处设立灯塔,其中,东沙岛灯塔必须在1874年完成。这一重要文件的中英文原稿,均被立即抄送张人骏。
在中国强硬的立场和有力的证据面前,日本人逐渐退让,并最终在6月份基本达成意向。张人骏随即派遣洋务处道员魏瀚,与日本领事馆代表一起,于1909年7月17日前往东沙岛评估。结果发现,西泽的投资实际只值30万日元左右。
镇守东沙
东沙岛事件,也成为广东民意的焦点。
1909年3 月,惠州代表周孔博到达省城广州,与广东自治会绅商联合起来,集议此事。3 月22 日,李兆书代表粤省绅商,上书摄政王载沣,要求中央立即照会日使,收回国土。3 月31 日,广东绅商集会公议,认为东沙岛关系国家海权与国计民生,应行力争,并决定采取三个步骤来解决东沙岛之事,一是迅速将此事布告中外,以争得公正舆论支持;二是禀文政府,要求政府“切实保护我国渔业并该岛财产”;三是力争到底,即使政府放弃,“竭尽我国民之能力以挽救之”。随后,绅商学各界千余人,在府学宫内再次集会示威。
同时有人提出,前福建同安县陈伦炯所着的《海国闻见录》曾记有东沙岛,与当下政府所查东沙岛之情形大同小异。两江境内的绅士,也上书端方,积极提供历史资料线索。
1909年,大清正迎来庶民参政的高潮。全国上下,一年多前发起的抵制日货热潮刚刚平静下去,东沙岛事件,立即成为民意焦点。5月2日《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北京政府如果再不旗帜鲜明地宣示主权,则将被民众看作胆小无能的又一证据。”而此时,因日本方面强行改筑安奉铁路,中日两国在东北的关系开始紧张,东北和华北均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新浪潮,日本人也只能在东沙问题上放手,以避免两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