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后的回忆:首飞国产歼—5喷气式歼击机(4)
我认识到这次任务的责任重大,它不仅是对全厂万余职工辛勤劳动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这是关系到国威军威的大事,党和人民把这样光荣的使命交给了我,我怎敢有半点轻忽和大意。我有充裕的时间作好了准备,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有累积的飞行经验和教训可资借鉴。我决心全力以赴保证这次首飞任务的顺利完成。
首飞前夕,我认真按部队飞行前准备规定程序作完了各项准备工作,再一次回忆了座舱内各种操纵系统的配置和操作顺序,各种飞行状态下仪表指示的判认,以便操作娴熟,达到一眼扫去,即可确认数十只仪表的示度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任何一个指示超出常规值,都逃不过我的视野。
飞起来,人们才承认你
飞机,造它就是为了飞天,飞起来才能显现出它的生命力。驾驭它翱翔天际,方能证明它雄鹰般的矫健,拓展出它力量所在。现代飞机,特别是战斗机,是前沿科技的结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从历史角度去审视这种科技成果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一代文化积淀去看待,把它当作文明进化史上的一个亮点去描述。中国人亲手造出了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也在科技领域、文明史上跨出了一大步。这一天就是证明它生命力的光辉日子。
1956年7月19日一早,我们乘车来到沈阳市于洪机场。这是一个晴朗的北国盛夏的清晨,我看了一下当天天气预报:少云,风速3~5米/秒,能见度>10千米,气温22~30℃,湿度35~40%,是一个理想的好天。天气好,人们的心情更好。航行调度室把已经各级主管签批后的试飞任务书递给了我,虽然任务书我早已熟记于胸,但今天我还是认真地读了一遍后才工工整整地在任务书上签上名字。
装着全厂职工的嘱托和期待,我带上飞行用具,走向56式0101号飞机。机务工作人员在机旁列队迎候,听取了他们对飞机准备良好的报告后。我向大家问了好,在机械师袁奎勇同志的协助下跨进了飞机座舱。看惯全是外文标识设备舱的我,今天坐在一眼望去都是中文标牌的座舱中,一种亲切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终于飞上了自制的战斗机。
这不禁使我想起几年前发生在这个机场的往事:1950年初冬,我刚从航校毕业加入飞行员行列,因为抗美援朝空中战场的急需,我们这些只在航校飞过初、中两级教练机几十个小时的毛头飞行员,要改装飞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的米格-15。由于时间紧,改装理论学习不系统,实践中又没有相应的教练机带飞,帮助改装的是苏联空军一个团的建制,只靠苏联飞行教员口头介绍飞行经验,结合我们有限的飞行经历,加上双方语言沟通不畅,翻译难免从中“截留”信息,所以飞行前无论在理论知识、飞行技巧的掌握上都十分肤浅和夹生,这种情况下去飞行,也真够懵懂和无奈。但战争的需要,任何冒险都是应该的,如果什么都要按部就班的去做,时间一错过,战争可能已经结束了,头上或许只有敌人的飞机了,所以与其说当时的大胆行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无私才无畏(甚至有人贬说我们是无知无畏),反正我们真的无畏地飞起来了。中国空军掌握了先进的喷气战斗机驾驶技术,掌握了先进的战斗技能,我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