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后的回忆:首飞国产歼—5喷气式歼击机(3)
中央首长的指示,给飞机工厂职工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大家以忘我的工作状态,没日没夜地为试制全部国产战斗机而尽力。总装车间的员工吃住在车间厂房,甚至连续工作达半月之久。累了打个盹,渴了喝口水继续干,有时甚至在吃饭时一手一个馒头,另一只手还捧着图纸找基准;高方启总工程师总是深入车间办公,及时解决和协调生产中随时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工人干部陈阿玉大胆革新型架校正变形,使全机样件按时对合成功。
我也有幸成为祖国航空工业系统中的一员
自从1955年我和飞机工厂有了初步接触和认识,次年初夏,我随部队在吉林郑家屯基地参加新机改装训练,突然接到邹炎师长的电话,要我立即回部队。他说:“接国防部指示,调你去沈阳飞机制造厂任试飞主任,立刻报到。”我深知试飞工作的艰巨,深恐有碍任务的完成,还是李永泰副师长的话提示了我,他说:“以前我们哪知道什么叫空战,不都从实战中学来的么!”我牢记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告诫,来到工厂,光荣地成为航空工业系统中的一员。
工厂中所有的职工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请教的对象。我走访了全厂各个科室和车间,向他们学习飞机制造中的所有部件和系统的性能、工作原理,还重点观看和体验了全机静力试验,从中纠正和学习到许多新知识。以前我们在飞行中遇到正的大过载(以“G”作量化单位)时,因受载载体(人、机)中的人感到“压得慌”,所以想当然也以为飞机的机翼也被“压下去”了。当我看到静力试验时机翼蒙皮不仅受张力上拉,而且由于上下压力差使翼尖被高高“压”起,加载到67%(即飞机允许使用最大过载值)时,经检查全机状态测量点都显示正常,此时翼尖已几乎抬起有半米高,我认识到以前的“想当然”是错误的。
试验在加快进行,加载到100%时略事停留,又继续加载到107%,一声巨响,于是迅速卸载,试验已超额完成。战斗机的破坏载荷为正12 G,也就是预定的100%,而空中使用最大过载为8 G,即67%,今天已超过设计目标,说明飞机各部结构强度余裕很大。
我从一个螺钉、一个桁条的制作装配学习、观察,直到全机组装和静力试验,一点一滴地向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讨教,目的就在于未来试飞中能像庄子在《庖丁解牛》一章中庖丁对牛结构了解那样娴熟于胸,使每刀下去皆中凑理。
慎重备战
全厂职工辛勤劳动的成果出来了,第一批三架56式战斗机终于现身,除02架已用于静力试验,01架于1956年7月13日到达了外场车间,当时一一二厂自己的北陵机场正为迎接大规模生产试飞在加紧翻修扩大,所以只好暂时借用沈西(于洪)机场作为外场试飞场地,沈阳西机场对我并不陌生,航校毕业后第一次改装战斗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抗美援朝归来也经常驻扎在这里。现在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也将在这里首飞,令人无限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