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38年后再燃保钓热火 马英九曾称不惜一战(2)
多年后,马英九对这段经历依旧刻骨铭心。他在2008年2月出版的《沉默的魄力》一书中写道:“彻夜画海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边流泪一边工作;尔后,甚至还参与街头示威,拿起鸡蛋怒砸日本特使座车……”
理论支持
因为参与了“保钓大游行”的部分组织工作,马英九很快脱颖而出,为他后来迅速成为台大学生代联会秘书长奠定了基础。
1974年2月,当年参与“保钓运动”的学生领袖,都取得了国民党中山学术奖学金,赴美国深造,马英九自然成为其中一员。可以说,是“保钓”的经历成就了后来的马英九。在美留学期间,马英九加入了亲国民党的“保钓运动”学生组织,并在其机关刊物《波士顿通讯》任两年主编、三年主笔,由此逐渐引起国民党中央的注意。
这时,马英九的“保钓”理论造诣已越发深厚,他在哈佛大学的国际法博士论文也跟钓鱼岛有关——《怒海油争:东海海床划界及外人投资之法律问题》,这在当年被认为是台湾地区首部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学术作品。返回台湾后,马英九在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教书时,又在这篇英文论文的基础上,对钓鱼岛问题深入研究,1986年,《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一书顺利出版。这本书引述了大量的国际司法判例及国际条约,指证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法理依据。“他的‘保钓’情怀,以及在国际法上的认识都非常透彻。”和马英九在上世纪70年代一起投身“保钓”运动的王津平对《国际先驱导报》评价说。
公开力挺
在此后的日子里,马英九对“保钓”依然热情不减。
台湾保钓行动联盟执行长黄锡麟对《国际先驱导报》回忆说,“他在担任台北市长期间,我们民间只要有一些大的保钓会议,只要有空,他都会来参加。有一年,我们做了保钓邮票,选了009号送给他,他亲手给我们题字:祝保钓成功。甚至当时,他还说要弄一个保钓博物馆。”
对于这次马英九迟迟未出面表态,黄锡麟说他非常理解马英九的苦衷。“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不能硬干。如果要开战等于以卵击石。现在日本能两三天时间内把人全部放回来,已经说明我们的抗议已经起到效果了,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马英九不光是私下力挺民间“保钓”运动,在公开场合,他的立场也一直非常强硬。“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2002年9月,针对李登辉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说法,他在接受台湾电台节目采访时明确反驳。
不惜一战
翌年,他更提出了要到国际法院诉讼日本的构想。2003年,时任国际法学会理事长与台北市长的马英九,出席时任东吴大学校长刘兆玄主持的第二届钓鱼岛列屿学术研讨会,他发表一篇《钓鱼岛争议的》的论文,在第十页接近结论时,他写道:“30年来我一直有个梦想,期望有一天能到国际法院诉讼,捍卫钓鱼岛主权,这个梦想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实现,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这个准备,法律的、历史的、地理的、地质的资料统统要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