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揭秘:曾冻结美国在华资产
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外交斗争,当一切成为过去,外交档案作为历史的沉淀,将昨天的故事尘封进一个个案卷。2004年1月,外交部宣布部分外交档案向社会开放,历史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重新撩动起人们的心弦。本书利用解密外交档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建国初期外交风云的历史画卷。
一张布告吓坏洋人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入城仪式,威武的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列队通过东交民巷,五十多年来中国军队终于第一次踏上这片距离紫禁城咫尺之遥的土地,一段历经百年的屈辱历史才算结束。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外交部决定自1950年1月开始,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实施接收行动。1950年1月6日上午,各方人员在北京市军管会召开联席会议,对征用行动进行具体部署。大家研究制定了应对措施和“先礼后兵”的行动方针,决定分成四个行动小组,每组四个人,两个人负责跟他们交涉,一个联络,一个拍照。先来文的,通过布告和命令,先通知对方限期交出兵营,如果对方拒绝执行的话,就实施强制征用。
1950年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布告张贴到了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原美、英、法、荷等国领事馆门前。
当时,一些外国兵营里马上采取措施,有的加固了门窗,有的干脆用沙袋、杂物之类把大门给顶了起来。其实,连他们自己也清楚,这一切毫无用处,不过是给自己一个精神上的安慰罢了。
就在布告贴出去不久,外交部得到消息,英国政府于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这个新的情况,中央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决定暂缓征用英国兵营。于是,军管会又派人把已经张贴在英国原领事馆门前的布告揭了下来。
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一直认为英国与美国不同,英国人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公然支持国民党剿灭共产党,跟中国人没有像美国人那样的“深仇大恨”,人民政府应该不会像对待美国人那样对待他们。正因为是这么想的,所以,当美国等国的前领事心情沉重,随时准备着被人民政府从东交民巷给赶走的时候,英国前领事高来含却像没事人一样,还张罗着要修缮兵营的房子,做着长期住下去的打算。
1月6日下午,高来含听说门外贴了布告,又茫然又惊慌,赶快派人出去察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英国“领事馆”的中国籍雇员已经下班走了,高来含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大致明白了布告的内容,顿时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他显然事先得知了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的事情,而就在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