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秘闻 戴高乐明确表示:只有一个中国(2)
建交协议的基础和核心。
11月2日,毛主席接见富尔夫妇,标志着中法建交谈判圆满结束。
中法建交被喻为“外交核爆炸”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轰动国际社会,堪称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精彩之笔,也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成就。
此前,中方组成以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宋之光为代办的建馆先遣班子,我忝为成员之一。法方也任命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克洛德·沙耶为代办,整装待发。
中法建交公报发表后,国民党驻巴黎“大使馆”赖着不走。法台关系的走向颇为引人注目。1月30日,毛主席在接见法国国民议会法中友好小组代表团时,向法方发出明确的信息:法台关系不解决,“我们不接纳你们的大使,我们也不派大使到你们那里去”。当时周总理在国外访问,邓小平代总理接见宋代办和我时,指示代办早日赴法,首要任务是进行“驱蒋”斗争。法方也要求中国代办先去巴黎,以利于挤走台湾的“外交代表 ”。于是,先遣人员定在大年初二(2月14日)离京赴法。先遣组将视“驱蒋”斗争的进展情况,作好留与撤的两手准备。
戴高乐信守协议,按三点默契行事。他指示法国总理和外长:“从国际法的观点看,只有一个中国。……有理由不承认台北代表机构的外交地位,并尽快向其告知此意。”2月10日,法国政府正式通知台湾驻巴黎的“外交代表”:一俟北京外交人员到达巴黎,台湾外交代表机构就将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尽管美国要蒋介石不主动同法国断交,但是,迫于形势,台湾当局不得不于同一天宣布断绝与法国的外交关系,并撤销其驻巴黎的“ 外交代表机构”。法国也宣布相应撤回它驻台湾的外交代表机构和外交人员。“驱蒋”问题就这样顺利解决了,它为实施中法建交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由于法台关系已解决,法方对两国先遣人员人数和抵达时间提出了对等要求。即中方先遣人员减为6名,中法两国的代办2月23日同时到达对方首都。
代办抵达对方首都本是极平常的事。而宋代办一行抵达巴黎却受到出乎意料的盛大欢迎,单是前来摄影、报道的记者就有数百名之多。即此一端,足见中法建交的轰动效应。法国首任驻华大使佩耶5月27日抵京。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亦于6月2日到任。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进程宣告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