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与中华帝国衰落:中国艰难的近代化转型(2)
清入主中原加固旧制度
明中后期,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逐步发展起来;同时,明朝政权的衰败、统治机器的松动,对社会控制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控制力的减弱,却给反传统事物的发展留下了缝隙。士大夫主体意识高涨,纷纷集会结社,蔑视权威,提倡社会相对平等。传统的价值观念、教条受到挑战。
清朝入主中原后,并没有按明代后期的轨道继续前进,相反,它加固了旧制度、旧思想,使本已趋解体的、应该抛弃的旧制度得以维系和延续,新事物的萌芽、鲜活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势遭到扼杀。清代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以往各朝。《四库全书》的编纂,也使中国文化典籍遭到了空前浩劫。乾隆帝下令,对于"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据孙殿起在《清代***知见录自序》中的统计,禁毁总数达3000余种、67万部以上,几乎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相埒。这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是空前的。
明清对外来文明态度迥异
明廷对待外国人、外国文化的态度相对是开明的,利玛窦的活动就曾得到万历皇帝的鼓励。明朝末年,虽是内忧外患,但崇祯皇帝为挽救颓败,对新鲜事物仍持开放态度。
清朝入主中原,将在明代已经解体的体制重新加固。不仅如此,清朝政权与明朝相比带有保守性和封闭性。康熙年间,清廷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不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受到限制,对洋商与中国贸易的态度也更加严厉。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妄自尊大,是一个原因;心怀恐惧,是另一个原因。狭隘的防范心理,使清朝统治者不可能有开放的胸怀。清朝严厉的闭关政策,使中国自绝于世界大潮之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事态发展的结果十分清楚,清朝的僵化封闭使得中国逐渐落后,最终导致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可以说,明清易代后,中国已开始失去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地位,也为两百年后西方侵略者挟其炮舰之利叩开中国国门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