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义县攻坚战:隔断锦州城与外拨的联系(4)
在3纵和5师接替攻城任务之前,4纵和9纵即已在义县外围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争夺,攻占了东面和南面若干前进据点。范汉杰为解义县之围,令锦州城内93军暂22师(欠一个团)和一个骑兵团共四千余人北上增援,于25日被8纵、9纵阻击歼灭于葛王碑、薛家屯一带。
为查明守军防御情况,3纵从3个师中各抽出1个步兵连,于24日6时25分在炮兵支援下对义县以北桥头堡垒、城南火车站及城西三块地发起攻击,战至8时50分结束战斗,歼灭暂20师第2团第1营1个连和1个重机枪排,俘敌40余名。从俘虏口供中获悉了城内守敌兵力、武器装备和部署情况。与此同时,各部队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通过喊话、散发传单、通信等途径瓦解敌军,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打击。
周密准备
根据义县城北有大凌河为天然障碍,东北和西北地形窄小不便展开兵力,东南侧我纵深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敌军发扬火力并有护城河阻拦等地形特点,3纵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初步确定以5师、9师从城南实施主要攻击,8师由城东担任助攻,7师为预备队。各部队组织排以上干部多次进行险地勘察,结合沙盘进行战术推演,在相似地形上进行爆破、架桥、攀登、突破等临战训练,战术动作达到了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战斗编组和攻城物资准备。
9月24日,5师师长吴国璋到3纵指挥所受领任务,并组织接替7师城西阵地防务。师政委石瑛和参谋长汪洋率参谋人员进行了现地勘察,从城西北角至东南角,对城西、城南外围地形及敌城防工事,在距义县城墙二三百米的近距离上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城西本师预定突破地段地形复杂,工事林立,是敌防御重点,且不利于构筑炮兵发射阵地,由此突破会造成较大伤亡,延缓战斗进程;而城西南除了吴家小庙几处据点群外,是一片千余米的开阔地,射界良好,虽然不利于部队接敌运动,但可以通过挖掘交通壕改造地形,变不利为有利,城墙不远处有一条横向小山岗,是理想的炮兵阵地,便于发扬炮火威力。权衡利弊之下,认为从西南角至正南一段上突破最为有利。回到师指挥所后,石瑛和汪洋向吴国璋师长作了汇报。吴师长带领作战科副科长刘如又去实地勘察,回来后同意石瑛和汪洋的看法,认为从西南方向突破较好。然而3纵首长的作战部署已基本确定,此时提出改变主攻方向的意见是否恰当?如果提得不好,还会影响2纵的荣誉。几位师领导商量,从对部队负责,从整个战斗胜利的大局出发,意见还是要提的,但要讲策略,婉转一些,留有余地:首先由石瑛政委把改变突破方向的意见提出来,接着由汪洋参谋长汇报两个方向的利弊,如果韩司令员不悦,则由吴国璋师长站起来表示坚决执行3纵首长的命令,以便收场,避免僵局。当天晚上,汪洋亲率参谋人员测算了开阔地精确的距离和面积,根据其土质,测定了交通壕的长、宽、深及要弯曲而增加的长度,并充分考虑作业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概算出了施工所需的兵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