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义县攻坚战:隔断锦州城与外拨的联系
决战到来
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东北野战军共歼敌38.8万余人,收复城市77座,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业播种面积达1亿亩以上,城镇工商业得到大力扶植和迅速恢复。尤其是军工生产发展更快。解放区拥有铁路1万余公里,占东北铁路的95%.东北人民解放军也得到迅速壮大,到1948年8月,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已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武装和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部队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全军拥有战防炮、步兵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60门,高射炮116门。冬季攻势后,东北野战军主力大部位于沈阳、长春间,两个纵队位于沈阳、锦州间,一个纵队位于唐山、昌黎附近,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和军政训练,部队的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东北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反观国民党军,在两年多时间里已有57万人被消灭在东北战场。1948年1月,东北主帅再次易人,由卫立煌出任东北“剿总”总司令。经过卫立煌的整编,东北国民党军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孤立地区内,士气低落、补给困难,与人民解放军相比已处于绝对劣势。蒋介石对东北局势陷入困境深感忧虑。1948年春曾准备采纳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放弃沈阳,打通北宁线,将东北主力撤往锦州,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而卫立煌等人则认为主力一出沈阳、长春,即可能被解放军所歼灭,不可轻举妄动,力主固守沈阳,加紧组训新兵充实部队,待机而动。为此,卫立煌多次派人和亲自向蒋介石陈述意见。蒋介石也顾虑到撤退长、沈在军事上政治上将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同时判断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后可能入关寻求机动作战,维持东北目前态势,可以钳制东北野战军不致迅速入关,利于稳住关内局势,因而同意卫立煌集团在东北“暂保现状”,采取“集中兵力、重点防御,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的战略方针,企图“固守沈阳、长春,打通辽西走廊”.东北国民党军已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困境。
上述情况清楚地表明: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上都已超过了敌人,同国民党军进行大会战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国民党军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态势,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和以林彪为首的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经过几个月的电报往来磋商,最终确定了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的基本点是: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首先截断北宁线,封闭蒋军在东北,然后运用攻锦打援的手段,争取将卫立煌集团就地各个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