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国民党丧钟:国民党军事力量在东北迅速崩溃(3)
重庆和谈次日,刘少奇便按照毛泽东临行前的部署,电告晋冀鲁豫分局和山东分局,以义勇军和东北军的名义非正式秘密进军东北。中央的全盘计划,是从华中和华北根据地抽调100个团的干部,通过各种渠道和路径,甚至化装成劳工进东北。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总部正式发出向东北进军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抽调超过8个团的兵力共1.3万人率先挺进东北。9月11日,中共中央调山东4个主力师共12个团近3万兵力进东北。9月23日,新四军最精锐的三师七旅,包括其他部队在内共3.5万人,也在黄克诚率领下开赴东北。其余包括从陕甘宁、晋绥、晋察冀等多个根据地先后派遣部队,从陆路和海路,通过苏军防区进入东北。所有进入东北的共产党武装在当年10月31日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在次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共产党的全国调兵,确切说是一次战略大转移。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调兵东北的同时,顺势化解了南方解放区的困境。他利用重庆和谈达成的协议,将出关的部队从华北和山东调入,由此留下的兵力空虚则由江南根据地新四军部队北上山东填补。江南根据地孤悬敌后,生存一直非常困难,毛泽东此举不但在政治上给了国民党一个让步,赢得全国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还将处于江南国民党重兵包围中的新四军主力救出死地。这个战略不但高明,而且隐蔽,所有战略区兵力和领导的交接都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为此,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甚至打扮成商人前往山东,和山东根据地统帅罗荣桓交接,其目的正是为了避免国民党判断出中共一箭双雕的战略意图。
沈阳的收复是东北国民党军军力崩溃的终曲,而辽沈战役之前,国共东北的攻防态势其实早已彻底换位。国民党部队从1945年进入东北到1946年连克本溪、四平,占领长春,战绩和士气一度达到顶点。但谁承想到此后两年,国民党在东北的战争机器竟如大雪崩般迅捷溃散。
从山海关到四平:独霸东北计划的放弃
解放军军史显示,1946年1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全部实力是319537人。当时拥有各种长短枪134861支、轻机枪3314挺、重机枪697挺、小炮1135门、其他火炮303门。两相对比,在秀水河子一战中,包括林彪在内的民主联军高级将领才第一次见识到国民党军能发射燃烧弹的迫击炮等先进装备。秀水河子战后的缴获显示,国民党主力十三军一个营拥有的野炮、迫击炮、火箭筒,以及轻重机枪的配备,超过民主联军部队一个团的火力。而此后通过海运抵达东北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新一军、新六军的装备,则更强于十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