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军事工业:为新中国军工打下良好基础(7)
有一支过得硬的职工队伍
太行军事工业在短短的几年里,从制造原始兵器起家,发展到能生产各种轻兵器和小型火炮、弹药的程度,成为我军的一个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最主要的是党中央、总部首长的关怀与指导。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杨立三副参谋长对总部军工建设有过许多员要指示。特别是彭副总司令,经常找我们了解情况,到工厂视察,及时解决问题。1940年4月,军工部各工厂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彭副总司令来到军工部机关和水窑一所检查工作,当看到工厂管理沿用了部队的一套作法,便指出:工厂不是部队,工人不是战土,要按管理工业的办法管理军工生产。当我们遵照彭副总司令的指示经过调查研究,在工厂建立起劳动、工资等管理制度,并建立了工会后,1941年8月,他又派左权副参谋长到各厂检查生产情况。左权同志发现了工厂非生产人员多,组织机构不合理,材料运输有浪费等问题,把我和军工部的政委孙开楚叫去,指示我们立即进行整理。军工部当即组成整理工作团,由我和工程处长汉涛分别带队下厂帮助整理。以后,军工部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计划、生产、记工、工资、材料、经费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并精减了机构和人员,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军工生产的发展。
1942年至1943年,是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敌人的频繁扫荡,加之连年旱灾,各种物资奇缺,军工生产原料不足,生产难以维持。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在麻田召集太行区各县县长会议,专门研究地方支援军工材料问题。要我在会上介绍军工生产及原料困难的情况。他动员说:今天来的都是县长,是人民的父母官,处处要为人民打算,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要组织人民熬硝,把铜元、锡壶、废铁等都动员出来送到各工厂,多造武器,保证战争的胜利。会后于1943年12月20日发布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子弟兵太行军区联合命令》,命令中规定了各县向军工部送交火硝、铜元、生铁等军工物资的数量、时间和地点。军丁部依靠民众的支持,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当时工厂的生产条件是很简陋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全体职工在抗口救国的旗帜下团结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培育了老-辈兵工工人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许多来自大小城市,他们为抗击日寇,抛弃了优厚的待遇和比较安定的生获投身革命,来根据地吃杂粮、咸菜,穿的是补丁套补丁的租布衣服,住草棚、土炕,以苦为乐,以救国为荣。如陆达同志,他留学德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转道新加坡、香港回国,1939年7月从延安调总部军工部;又如郭栋才同志,他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1936年回国后,就教于天津河北工学院,卢沟桥事变后毅然弃教从戎,1939年7月调入总部军工部从事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