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军事工业:为新中国军工打下良好基础(4)
从黑色火药到黄色炸药火炸药是军工生产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发展标志着军事工业技术的水平。黑色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民间,与爆竹手工业相结合制造技术较为普及。太行山区地瘠民贫,文化落后,在这里办兵工厂,所需火药和炸药,只能从制造黑色火药开始,用不同配比形状的黑色火药,既当发射药,又当炸药。因而弹丸杀伤力很低,有的手榴弹甚至只炸成两半或几片。1940年百团大战后,国民党政府全都停止了对我军弹药的供给。彭副总司令指示军工部尽快制造无烟火药,首先把枪弹发射药搞出来,做到复装枪弹火药自给。枪弹发射药是无烟火药的一种,我对制造无烟火药是外行,经查阅职工档案,发现军工部有几名懂得无烟火药制造的同志,其中有在高等技术学校化学系毕业的王锡嘏,有曾在太原、重庆火药厂工作多年的王化南、白英等人。通过向他们学习,共同研究,确定从试制硫酸入手。
硫酸是火药的重要原料,称之为“火药之母”,其制造工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接触法,它的装置复杂而又需要细白金粉做触媒,一种是铅室法,工艺比较简单,但需要大量的铅板建造铅室,太行山区既无白金,也无铅板,这两种方法都无法采用。我们的技术人员依据铅室法制造原理,就地取材。探索新的制造工艺装备,在晋察冀根据地火工制造技术的启发下,采用老百姓盛水或储粮用的陶瓷缸和陶管(陶瓷具有良好的耐酸腐蚀性能)。把同样大小的缸两个一组口对口的垒成塔形代替铅室制作硫酸。1941年11月,获得成功。最初,制酸的整个过程都在露天进行,很远就看见蒸馏塔雾气腾腾,其昧刺鼻,当时劳动条件很差,工人的牙齿被腐蚀,衣眼被烧坏,有时不得不赤身进行工作。但是,为了支援前线,工友们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忍受痛苦,坚持昼夜生产,有的甚至献出年青的生命。在制造出硫酸的基础上,1942年9月。我们的化工厂在几间废弃的破房里,以棉花和硫酸为原料,用大铁锅脱脂,陶瓷缸硝化,石磨碾棉粉,以土炕当烘干机。面杖当辗辊,剪刀代替切片机等土办法,首批制造出了硝化棉发射药。在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派人协助下,于1944年冬,自己设计制造出了生产无烟火药的成套设备,并在太行山上兴建了有500多人的化学厂,开始了发射药和炮弹炸药的大批量生产。194R年初,又根据张方同志的建议,开始了烈性炸药的研制。一方面在涉县赵色镇白洲寺的列华肥皂厂用大麻油和石灰水制作钙皂。从生产钙皂的过程中提取副产品--甘油,再把甘油滴入混酸(硫酸与硝酸的混合物)中硝化,生产出硝化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