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军事工业:为新中国军工打下良好基础(2)
我们按照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将此枪的图纸、生产工艺分发到各造枪厂,统-生产八一式步马枪,从此太行区实现了步枪制式化。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曾遇到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设备问题,但这不是主要方面,因为我们在设计样枪时,早已考虑到这些条件。最大的困难在于工人的技术素质悬殊太大,我们的工人来自四面八方,从城市大工厂来的产业工人为数不多,大部分是从农村招收的铁匠、银匠、铜匠、木匠、锡匠等游动手工工人和农民,要把这些匠人从手工作坊式的单件生产方式转变为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方式,他们很不习惯,有的甚至反对,我们经过政治动员,教育工人认识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性,并要求大家严守工艺纪律,严格执行生产过程中的检验制度。同时,组织工人学文化。从识字升始,远步学会看图,英制公制换算,使用量具,公差配合,机床操作,掌握了各种基础技术知识。经大家的刻苦努力,终于把一大批来自乡间的匠人和青年农民,逐步培养成太行山上的第一代产业厂人。之后,大家都能自觉技工艺要求进行生产,每支枪的零件都经过样板检验,从而保证了枪的质量,产量也不断提高。1940年我们共生产步枪3300多文,部队战土拿到这种枪后笑逐颜开,使用效果比“三八式”好,很受部队的欢迎。1946年解放太原时,彭副总司令拿着缴获的阎锡山兵工厂制造的步枪说:这不如我们水窑的枪好。如果那时我们造枪用的不是道轨钢,质量会更好。
在解决步枪制式化的同时,军工部还在太行山上兴办了枪弹厂。开始由于我们没有冶炼黄铜的设备,不能自制枪弹壳,只得从部队回收旧弹壳制造复装枪弹,月产约四五万发。1944年冬,我们采用电解技术,制钱(园形方孔铜钱)和银元为原料,冶炼出了三七黄铜,从此,开创了全新枪弹的制造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共生产枪弹790多万发。基本保证了我军作战的需要。
1940年秋的一天,彭副总司令找我,讲到我军在阻击敌人发起的近距离冲锋时,常常遭到日军五O小炮的轰击,压得我们的战士抬不起头来,甚至造成很大伤亡,难以发挥我军的近战优势。他问我有什么好办法能压制敌人的火力。我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也制这种小炮!随后,组织技术人员对日制掷弹筒进行解剖、测绘和试造。9月,彭副总司令亲自参加军工部生产会议,要求日夜奋战。抓紧试造。按照彭副总司令的指示,军工部组织水窑一所、高峪三所、柳沟铁厂三个单位的技术人员,于10月开始了五O炮和炮弹的研制。
五O小炮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明的一种单兵小型火炮,体积小,携带方便,结构简单,使用灵活,适于山地作战。在太行山上制造它必须解决两个难题,一是钢材,二是加工条件,特别是炮筒和炮弹壳的加工。我们依靠民众的力量和智慧,奇迹般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没有钢材,把民兵组织起来,拆毁铁路道轨,把敌人的铁路交通线,变成了我们军事工业的“钢铁厂”。-门五O炮的炮筒,用一米长的道轨面,经过加热,在高温情况下反复锻打,锻成400毫米长的园柱体,然后在机床上加工成形。没有加工炮筒来复线的设备,技术人员改炮筒为滑膛结构,增加炮筒长度,保证射击距离及精度,并改日制平头炮弹为曲线炮弹。几经改进之后,到1941年初,水窑一所、高峪三所分别试制成功两门五O小炮。随后投入生产,经实战验证,我们制造的五O小炮,比日军的更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