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军事工业:为新中国军工打下良好基础(5)
硝化甘油是-种液态烈性炸药。灵敏度很高,生产它需要严密的安全措施。当时我们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每天在气温较低的拂晓,工友们蹲在山泉小溪边,端着盛有3.5公斤混酸的瓷盆,将半公斤甘油慢慢滴入盆内,借流水从盆底通过,使盆内硝化温度保持在摄氏16度至20度之间。若发现盆内冒烟,即是爆炸的前兆,立即将盆沉入水底。我们的兵工战士,就是在这样简陋危险的生产条件下。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了技术和设备上的困难,成功地创造了制造硝化甘油的“盆式硝化法”。硝化甘油的问世,为根据地生产烈性炸药奠定了基础,从而结束了总部军事工业只能生产低级火炸药的历史。到1948年,太行山上已有三个化学厂,职工2000多人,年产发射药136吨,各种炸药2511吨,并能生产酒精、煤油、肥皂等民用产品。
开展地雷爆破运动
地雷,是抗日战争中根据地军民用以阻击杀伤敌人的重要武器。开始由军工部柳沟铁厂制造。随着抗日游击战争规模的扩大,一个工厂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炸弹生产要力求充足”和要“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的指示精神,我参照土地革命时期,在闽浙赣地区由地方政府设立地雷部和组织地雷生产的经验,向彭副总司令提出了一个发展军工生产的建议。它的基本内容是军工部集中力量生产枪支、枪弹、五O小炮、炮弹和火药,重点供应主力部队;军分区组织制造手榴弹,每个军分区成立一个手榴弹厂,于部和技术骨干由军工部选派;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组织地雷生产,军工部负责技术指导,培训骨干井供应雷管,在全区普及地雷制造技术,发动民众开展爆破运动。彭副总司令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亲自进行动员,在全太行山区开展爆破运动。
为了推动爆破运动的开展,1941年3月,军工部在武乡县温庄村和黎城县东崖底村等地开办了地雷训练斑,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部分民兵队长,由我和军工部的几位技术干部传授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识。我们编写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印发给大家。1941年夏秋我们遵照朱德、彭德怀两位首长发出的关于“大量制造地雷的训令”,依靠这些骨干,又在各地层层办训练班,很快在根据地掀起了一个村村会造地雷,户户有地雷的群众性的爆破运动。当时,根据地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学会了造雷的技术,涌现出数以千计的造雷英雄。平顺县西沟村劳动英雄李顾达所在的互助组,在反“扫荡”斗争中“白天搞生产,月下打地雷”。晋东南民兵李海元、王彦才发明了造雷机,每天可造石雷三十多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