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军事工业:为新中国军工打下良好基础(3)
突破白口生铁韧化处理技术
有了五O小炮,还必须有大量的炮弹。解决炮弹的生产问题比制造五O小炮更困难。炮弹的原料主要是钢或灰口生铁,而且需用量很大,用道轨钢满足不了需要,根据地又没有灰口生铁怎么办?唯一的途径,是设法利用当地盛产的白口生铁。大行山区有煤和铁矿资源,当地群众有传统的土法炼铁技术,武乡县柳构村,在抗战前就用方炉生产白口生铁,铸成铁锅、铁壶、犁铧,供农民生产和生活之需。白口生铁含碳量高、质硬而脆。不能切削加工,用它铸造成形的地雷、手榴弹壳是很好的原料。但炮弹铸造成型后,要车弹口、弹带和尾部,要求表面车光,尺寸精确,两端还要挑出螺纹丝扣。以便安装引信和尾翅。如何把白口生铁铸成的炮弹壳变成可进行切削加工的半成品呢?这是解决炮弹生产中必须首先突破的技术难关。我们在武乡县柳沟铁厂成立了试验小组,派了曾留学德国的冶金专家陆达同工人合作,把美国式的黑心韧化处理工艺,同太行山的烟火技术结合起米,发明了火焰反射加热炉,经过这种加热炉焖火处理的炮弹壳表面的碳被析出,形成碳素铁,即可进行车削加工。白口生铁焖火技术试验成功后,从1941年4月在太行山上开创了大量自制炮弹的历史,这是根据地军工生产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冶炼工艺的一次飞跃。
从1941年5月起,军工部成批生产出的五O小炮和炮弹,源源运往前线装备部队,使我军在战场上有了能与日寇相抗衡的火力。经常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使敌人震惊,以为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了现代兵工厂,有了先进的设备和外国专家,因而千方百计地搜索兵工厂,妄图加以摧毁。L941年门月,敌集中5000余名精锐部队,奔袭水窑一所。水窑一所是军工部各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兵工厂,位于山西黎城。辽县(今左权)、武乡县交界的山谷之中,处根据地腹地。厂北的山崖断壁上有一山洞,叫黄崖洞,故亦称黄崖洞兵工厂。有职工近700人,切削机床20多部,并有蒸汽机和发电机作动力。晚间电灯照明,厂区周围机声隆隆,运输队伍川流不息,一片繁荣景象,当时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当敌人入侵时,我特务团与敌人展开了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征这一战斗中,我军歼敌干余,工厂-安全转移未遭到严重损失。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用这种方法生产了20多万发五O小炮弹及其它炮弹。后来进一步改进了工艺。增加了检测手段,提高了炮弹的质量和产量。解放战争中在太行山上建立起来的这批兵工厂为华北。华东战场的决战。提供了425万多发炮弹。大大地增强了我军的攻击火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