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之精神(名校·名师·名课系列)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郭齐勇著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4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30906260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郭齐勇教授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
《中国儒学之精神》是带有专著性质的国学教材。全书共十二讲,每讲环绕一个中心展开,集理论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身,文笔流畅,通俗但不媚俗。读者对象为大专或本科生,系高职高专以上院校人文素质或通识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人士、干部与经理人才的讲座教材与读物。
作者简介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现任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兼中国地区负责人,国际儒联(ICA)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熊十力思想研究》、《郭齐勇白选集》、《儒学与儒学史新论》、《文化学概论》、《诸子学志》等。曾到美、德、俄、日、韩诸国的十多所世界名校、名机构演讲。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讲 学概说
第一节 原“儒”
第二节 孔子与门人
第三节 四个发展阶段
第二讲五经四书
第一节 五经
第二节 四书
第三讲 文精神
第一节 中华人文的特质
第二节 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讲 心价值
第一节 中国儒学的中心观念
第二节 韩国儒学的中心观念
第三节 日本儒学的中心观念
第四节 以仁爱为本的核心价值系统
第五节 儒家核心价值的现代意义
第五讲 私观与正义论
第一节 公与私
第二节 孔子的公正性诉求
第三节 孟子的正义论
第四节 儒家公共哲学及“公德”、“正义”问题
第六讲 亲相隐
第一节 三文本的要旨
第二节 “直”、“隐”与“爱有差等”
第三节 西方思想史上的“亲亲相隐”
第四节 容隐制与人权
第七讲 性学说
第一节 孟子的性善论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第三节 汉唐诸儒的人性论
第四节 宋代理学的心性论
第八讲 中庸之道
第一节 民族性格
第二节 四个向度
第三节 中庸之道
第九讲 教意涵
第一节 组织化的宗教与精神性的宗教
第二节 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
第三节 “天”与“天人之学”
第四节 教化之教与信仰之教
第十讲 想境界
第一节 君子、圣人、仁人与成人
第二节 子思、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第三节 孔孟人格境界论及宋明儒的发展
第四节 儒学的生死观及其当代价值
第十一讲 理智慧
第一节 儒商的工作伦理
第二节 孔子的管理哲学
第三节 儒家的管理之道
第十二讲 觉自识
第一节 对女性的看法
第二节 “礼”与“吃人的礼教”
第三节 评所谓的“假命题”
第四节 儒学与现代社会
附录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讲儒学概说
春秋末期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创立儒学,直至清代,儒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汉代以后的儒学,不仅仅局限于心性之学或者考据之学的范围,而是在社会政治事务、教育师道、经史博古、文章子集的各方面沿着先秦儒的博大范围扩张,渗透到全社会,适应并指引人们的生活。儒学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尚、教育宗旨以及私人修养之中,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结晶,是朝野多数人的信念信仰或所谓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因此,儒学的地位不是某人、某派的主观意向或情感所能确定的。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的主潮,是由儒学的基本精神、广博范围、历史发展客观地确立的,而不是什么人的一厢情愿。某些儒家文化的攻之者与辩之者,都把儒学简单化了,把儒学的范围缩小了,把中国社会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抽象化了。实际上,传统中国社会就是儒家型的社会,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和主流是儒家式的,传统中国人的主要性格也是儒家式的;反过来说,儒家或儒学在中国所起的作用或功能,类似于基督教、天主教之于西方,东正教之于俄国,印度教之于印度,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世界,都是族群文化自我认同的根基,伦理共识的核心。
儒学,今人亦称儒家或儒教。从学派、团体出发,称为“家”;从学问、学术出发,称为“学”;从信念、信仰出发,称为“教”。实际上,三者为一回事。三个称谓可以互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儒”?儒学发展的历史如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