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意大利记者眼中的北京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意)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adaro) 著,陆辛 译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19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427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7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的时候,每天早上,我都习惯独自在北京的心脏地区漫游,原来陌生的城市,如今却如此的亲近,带着毫无戒备的诚意呈现于我面前。虽说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但并不感觉到孤独,因为处处都有友好的当地居民,他们好奇地看着我拍照摄影,并不认为我这个老外相机的镜头妨碍了他们的生活。
内容简介
从最初的割让到经济的腾飞;从“行政主导” 、“精英咨询”到廉政公署的运作;从假日法定、“两文三语”到国际都会和“自由行”;“一楼凤”里的故事;“马照跑”背后的喜悦与辛酸;“拼搏为享受,成败靠运气”的人生哲学;升斗小民的公德意识和敬业精神;高官不收稿酬所体现出的自律;以及从纳税和看病感受到的法治意识和社会保障……本书记录了一个意大利记者眼中的北京在1976-2008年之间的变化。
作者简介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adaro),记者、作家,世界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之一。在过去的二十七年中,他曾140次访问中国,并曾长期逗留,他的足迹遍及中国最边远的地区,从内蒙到西藏,从东北到海南岛。 马达罗的毕业论文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理论的,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记者行业,曾为意大利诺瓦拉市德阿古斯替尼地理学院撰写远东问题专栏文章,担任多个报刊和杂志的编辑。他还经常作为特别通讯员被派往中国、朝鲜、日本地区。1977年,他作为中国问题专家被美国政府邀请访问美国,在那里,他约见了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专家。
1988年他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访问北朝鲜,一直走到了三八线。1990年,他在乌兰巴托见证了蒙古的第一次民主选举。
他是威尼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的执行理事,十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国际文化学院常任理事会唯一的非中国藉理事,该学院的总部设在北京。
2002年2月,他被任命为中国国际文化学院驻意大利和欧洲的官方代表。
2002年7月,他应邀在被修复的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老北京的历史”画展。
2003年5月,在“非典”肆虐期间,他在北京,作为报道国际新闻的专家记者,担任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顾问。
2003年9月,他被中国国际文化学院和特莱维索市卡萨马卡基金会任命为大型展览“丝绸之路和两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总监,这一展览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在卡拉雷西展览馆举行。
2003年10月,意大利外交部通过意驻华使馆文化处邀请马达罗作为研究中国的专家记者,参加“全球意大利语第三周”活动,在北京大学和广东大学讲课。
马达罗现生活和工作在特莱维索和北京,目前正在从事巨著《北京——天国的首都》的写作。
著有:《封页上的毛泽东》(1977)、《马可波罗之后700年的中国》(1980)、《关卡特海》(1983)、《中国之旅》(1986)、《欢迎你——中国》(1988)、《长城那边不为人知的伟大国家》(1989)、《纸花——中国的诗歌》(1990)、《朝鲜的秋天》(1990)、《在天安门的日子》(1990)、《义和团》(2001)。
目录
见证北京
改革的前夜(1976-1978)
展露新机(1978-1988)
新与旧的更迭(1988-1998)
与世界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