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与美学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邬锡鑫著
出 版 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1字数:版次: 1页数: 316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50645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古文经学虽未立于官学,但从西汉末期起便流行于民间,至东汉时名家辈出,使今文经学的影响日益衰微。对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的焦点和各自的特色及弊端,周予同先生概括为:“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致治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其流弊为烦琐。”
本书研究了魏晋玄学与美学的关系,讨论了玄学影响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和美学观念发生的演变。内容主要包括:魏晋玄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魏晋玄学与文化变革,以人道自然观为基础的美学,审美意识的变迁,文学艺术的自觉,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中国美学史的灿烂篇章 等。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邬锡鑫,当过下乡知青,当过农村小学教员,在坎坎坷坷的自学之路上艰辛地跋涉着。1979年考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哲学专业,学成后在该院从事哲学、美学研究工作和刊物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对文学创作也颇有兴趣。主要作品有《直接联系也是有中介的——兼谈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关系》、《“形象思维”的含义探讨》、《从“意象”到“意境”——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及其启示》、《一个艺术合题: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论韵味的内涵及其生成因素和文化价值》等论文和《乐府选注》、《了犹未了》(长篇小说)。觉得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神游哲学和艺术的天地。
目录
第一章 魏晋玄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形成于社会动荡中的魏初清谈
第二节 汉末经学的衰落与魏初思想的变迁
第三节 正始改制与玄学兴起
第四节 魏末两晋的社会状况与玄学的发展
第二章 魏晋玄学与文化变革
第一节 魏晋玄学与人们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嬗变
第三节 魏晋玄学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三章 以人道自然观为基础的美学
第一节 从仁学到道论
第二节 从天道到人道
第三节 新的美学基础:人道自然观
第四章 审美意识的变迁
第一节 沉浸于清谈之美
第二节 倾心于人物之美
第三节 怡情于山水之美
第四节 划时代的美学意义
第五章 文学艺术的自觉
第一节 文学艺术之美的创造
第二节 文艺美学理论的自觉
第三节 展现全新的文化意义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三条线索的形成
第一节 从“言志”到“缘情”
第二节 从“形似”到“神似”
第三节 从“喻象”到“意象”
第七章 中国美学史的灿烂篇章
第一节 划时代的美学贡献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美学殿堂里的特殊地位
第三节 深刻的理论启示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魏晋玄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汉末经学的衰落与魏初思想的变迁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士族与朝廷的矛盾加剧,外戚和宦官势力相互倾轧,使得统治集团的地位严重动摇,因而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经学也逐渐趋于衰微。
产生于西汉的经学,通过对古代典籍《尚书》、《诗经》、《周易》、《周礼》、《春秋》的注解和阐释,全面发挥了儒家的思想。武帝时中央集权加强,政治较为稳定,经济逐渐繁荣,迫切需要对社会的思想进行控制,于是武帝即位不久便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董仲舒的大力推动下,经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随着汉王朝统治权力的不断巩固,经学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从西汉到东汉,今文经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古文经学虽未立于官学,但从西汉末期起便流行于民间,至东汉时名家辈出,使今文经学的影响日益衰微。对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的焦点和各自的特色及弊端,周予同先生概括为:“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致治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其流弊为烦琐。”汉武帝定儒家思想为一尊后,经学造就了庞大的士族队伍。一方面,士族以经学为巩固皇权提供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一大批士族知识分子对皇权控制下的官僚政治中违背六经的现象极为不满,并加以鞭挞,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同皇权发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