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张泉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5-5-1字数: 500000版次: 1页数: 506印刷时间: 2005/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50574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由于历史的原因,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研究一直是个禁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淹没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很久以来被学术界所冷落, 文字材料或被销毁或被封存,当事者一般也都讳莫如深,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逐步改变。然而,新时期的宽松并不能使历史原貌完整复现:就像无情的时光一直在蚕食着当年的物质记录一样,悠悠岁月也从未终止淡漠健在者的记忆。 本书致力于新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不回避问题,对抗战时期华北地区文学的话语场域、生产机制、文本叙事模式、作家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作为深入的个案研究,推进了抗战时期日本占领区文学研究的进程。
目录
引言
第一节现场的证词(一)
第二节现场的证词(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认识中国沦陷区文学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殖民语境与民族文学的可能性
第三节抗战时期华北文学的多维参照
第四节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整体观
第二章 日本对沦陷区文艺的政治干预
第一节殖民文化统治和奴化宣传措施
第二节日本当局方面与华北沧陷区文坛
第三节宣扬皇国文化的大东亚文学
第四节华北沧陷区汉奸文学文本分析
第三章 华北沦陷区的文学文献
第一节相对超脱的校园出版物
第二节报纸及其文艺副刊
第三节官办刊物中的独立文学空间
第四节民办刊物的形制与文学姿态
第五节文艺书籍的出版发行
第四章 华北文坛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第一节文艺社团及活动
第二节中日同人文艺社团
第三节文艺口号的更迭演变
第四节文学艺术问题论争
第五章 周作人:高级伪吏与自由文人
第一节戏剧性的附逆过程和汉奸行径
第二节挑战日本文学报国会与破门事件
第三节被误读的沦陷期散文旗帜
第四节阿谀日本的日本“再认识”
第五节抵制“思想战”的中国文学思想叙事
第六章 官方文场与资深作家
第七章 居京台湾作家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八章 东北作家群与回归新文学
第九章 华北沦陷区文坛新进作家
第十章 道路各异的校园作家
第十一章 新作迭出的新文学名家
第十二章 接续执笔的作家学人
结语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认识中国沦陷区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日本占领区文学 完全否定期 新时期的转机纳入文学史 依然漠视沦陷区文学的原因
中国沦陷区文学,系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日本武装侵华时期日本占领区的中国文学,包括台湾(五十年),东北全境(十四年),华北(八年),以张家口为中心的“蒙疆”(八年),以南京为中心的“华中”(七年多),武汉(近七年),“孤岛”沦陷后的上海(三年多),以及广州、海南岛、香港等地区。①
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早在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沦陷区的文化和文学就已被打人另册。1944年,蓝海②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总结抗战文学的专史《中国抗战文艺史》。③半个世纪后,该书修订本由山东文艺出版社重印,由合作者将原作的篇幅扩展了一倍。
① 这里所标志的沦陷年限,只是以各沦陷区主要地区的情况为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军事占领乃至成立伪政权,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制约的渐进或突变过程。比如,东北的局部地区如旅大地区,即旅顺口、大连湾一带,从l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到1945年日本投降,被日本占领达四十年。再如,1936年5月12日,伪“蒙古军政府”在德化成立,七七事变后取消;1937年l0月27日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7年11月22日,在张家口成立“蒙疆联合委员会”;1939年9月1日,在张家口成立以德穆楚克栋普鲁(简称德王)为主席的“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② 蓝海(1907~2004),又名田仲济,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③ 现代出版社,1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