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道上

分类: 图书,文化,地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
作者: 杜应国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版次: 1页数: 31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50914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关于贵州,关于贵州这块土地上的人,关于这些人的生活,关于这种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很大的,还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请一些人来写写他们和贵州的事,写写他们对贵州这块土地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情感,写写他们在贵州曾经的生活和正在的生活,让人们看到他们在贵州这块土地上悲欢离合的人生命运,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折射出这块土地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发展,由此看到时代风云的深刻痕迹,领会“我”与贵州之间的共生关系。这就是“我的贵州”丛书设想。
本丛书是开放式的:作者应该拥有广泛性,内容更应该具有广泛性。只要有真实的记录,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考,就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众多的人将自己丰富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叠印在莽莽群山的背景之上,那会是一幅壮美多彩的人文画卷。
目录
辑一:逝水有痕
我的故家
泥土上的记忆
朝门深处
课堂内外
风云乍起
回忆大串联
曾记当年“剪一丁”
知青岁只
青春的歌哭
殇祭——写给一个默默无闻的生者与逝者
剪不断的思恋
辑二:故土故人
地缘与人缘
黔中石说
书店:留在记忆中的影像
张学良在贵州
戴安澜将军的安顺缘
黄元操与安顺一中
谷氏大出殡
“五四”老人伍绛霄
难以湮灭的足迹
生命的苦旅
蒋旭英:留住一段消失的风景
灵魂雕塑者的重量
德惠业光照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岳母刘玉珍记
此情可待成追忆
消隐的歌者
却话巴山夜雨时
幺哥陈启基的石门缘
辑三:黔山夜语
黔中道上
灰皮书、黄皮书
关于《读书郎》的两条材料
地方史的文化蕴含
“破题”之后——也谈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的构建
镜像与素描——戴明贤《一个人的安顺》读后
心灵的拷问与追寻——一个“幸存者”的精神之旅
精神的苦难与张力——宋茨林《庙与学校》读后
黔境山水第一人
理性的声音——汪小川《二铺调查》四十五周年祭
书摘插图
辑一:逝水有痕
我的故家
一
我的老家木当寨,是个典型的小山村,位于安顺正北面,距城不过二十余里。村子坐落于两座小山脚下,山虽不高,却长满了茂密的树丛,乡人呼之为“箐坡”。两个箐坡,一左一右,相距不过百米之遥。依山筑建的房屋,毗连成片,分列山脚,自左而右,有上苑、下苑之称。村前不远有条小河,曲曲弯弯,环村而过,犹如一条闪亮的飘带。村口水塘横陈,虽方圆不过数丈,却歪斜着几棵粗大的柳树,枝条婀娜,轻拂水面,颇添几分景致。柳树而外,沿岸塘边还砌有半围青石条,供人闲坐纳凉。每逢夏日的黄昏、夜晚,塘边总坐满了人,大人孩子,凑着那一根根闪亮发红的烟袋,陈年旧事与往古传说一并在“叭哒”声中讲叙。上苑寨门边,一棵百年古柏,苍翠挺拔,直耸云天,俨然已成为这村寨的标志。只是如今,古柏已被人砍去,塘边的柳树也硕果仅存,只剩孤零零的一株半朽老树了。
这寨子很小,仅四、五十户人家,分着谢、赵、张、杜几大姓。其中,我们杜氏家族就几乎占了一半,不过都很穷。1949年以后划成分,村中唯一的地主是户赵姓,他家有多少田地不得而知,但他家留下的一座碉楼却保存至今。过去,碉楼一直作为生产队的仓房,如今集体不存,那碉楼早已废弃无用,只剩一个空壳虚有其表地立在那里了。
不过,说起来这木当寨却也不是我们杜家的世居地。杜家最早的大本营,是距之约十来里地的“官旗山”,位于北门青山附近。依明兵制,“旗”是最小的军事单位,分总旗和小旗,总旗50人,小旗10人,每百户所辖两总旗。由此推想,那“官旗”之地,或许也是当年一个小小的军屯之所亦未可知。官旗山的祖茔葬有我们杜氏家族的入黔始祖,称“一世祖”。这位一世祖,家谱上的名字作杜兴龙,而墓碑上刻的却是杜鹤龄,谁也说不清是何缘故。而且,据说此墓原葬于安顺北郊的野毛井,是族人们后来将之迁至官旗山的。照家族里的说法,我们的一世祖,当年还是朱洪武征南大军的十八路指挥使之一。安顺谣谚:李杜蒋许葛范张,南北左右西五王,丁殷庄娄与黄马,十八指挥定黔阳。其中确有杜姓不假。我也曾见过那墓碑,碑上确有“明威将军”的字样也不假。碑额“皇明始祖”四字,下刻“考明威将军杜公鹤龄、妣杜太恭人蒋氏墓”。“太恭人”是明代封赠四品官员的母亲或祖母的称呼。只不过,此碑系1991年所立,据说是因为原碑风化严重,族人们便按原碑式样重刻,只是这样一来,就弄不清原碑是何人何时所立了。不管怎样,我们杜氏家族属外来移民这一点,大概是不会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