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哲学2006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熊春兰 主编
出 版 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字数:版次: 1页数: 19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11054626包装: 平装目录
和谐与发展
和谐社会:当代唯物史观的本体论转向
社会发展观的辩证法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与和谐辩证法
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的哲学价值论审视
生活哲学视野下和谐社会的建构
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哲学的沉思
哲学究竟是什么学科
哲学何为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哲学的烦琐与简约
客观性:难以逾越的哲学问题
哲学的定位:玄思的文学?随意的史学?
解释批判对话:哲学的功能与哲学家的社会责任
中国哲学的建构
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
中国哲学史研究应以人文主义方法为主导
重建“中国哲学”的双重理据
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哲学问题意识的内在根芽?
——从晚明以降儒家“经世哲学”的三种新动向谈起
论20世纪中国学人对于“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定位
哲学编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写作问题
新大人论:西方哲学之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环节
一个基于错误的语言哲学前设的假问题
关注人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儒学的传统与现代
哲学与经学相结合:中国哲学特色管窥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
全球视域中当代儒学的重构
儒学复兴新论
——兼谈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
儒学差异思想阐微
……
道家思想研究
易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
西方哲学
现代性问题
比较对话融合
探索与争鸣
应用哲学
人学探讨
伦理问题研究
会议观点集萃
索引
书摘插图
和谐社会:当代唯物史观的本体论转向
杨俊一在《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撰文指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与人类社会理想的一致性,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客观要求。“一致性”和“客观要求”的统一,标志着当代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理论创新的角度阐释当代唯物史观的这一“深化”和“发展”的理论特征,可以用“当代唯物史观的本体论转向”这一主题加以概括和总结。
一、和谐论:当代唯物史观的本体论创新。当代唯物史观所建构的“和谐论”,是对发源于19世纪“经典历史唯物论”所建构的“冲突论”的一种时代超越。“经典历史唯物论”关于19世纪社会经济冲突、阶级中突和政治冲突的分析,科学地概括了19世纪社会本体论结构特征的本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发展趋势。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它为社会阶级冲突提供理论依据,而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混合经济结构和阶层合作的可能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将其压抑到无意识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世纪之交,无论是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体论结构,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体论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社会变迁。这一社会本体论结构的变迁,日益凸现了和平与发展这—世界性的主题和时代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建设面向全球的和谐世界,就是当代唯物史观反映这一社会本体结构变迁的—个综合创新的集中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