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研究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外交、国际关系 ,
作者: 李琪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98000版次: 1页数: 348印刷时间: 2004/12/01开本: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5158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实地考察和中外材料为基础,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角度,追溯了国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形成背景、历史沿革、分布区域及赖以生存的条件;剖析其思想体系、基本特征和不同类型;揭示其各种组织的政治纲领、活动形式和变化规律;透析其插手国际事务,对国家关系特别是给我国边境地区和周边国家的稳定发展以及入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所在国政府的态度、政策取向及其未来影响和趋向等诸多问题,并提出应对政策。
作者简介
李琪,女,历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南京大学历史系和民族与边疆研究所。长期在新疆工作。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西北与周边国家关系、中亚问题和跨国民族等。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外新疆分裂主义势力研究》;参加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研究》(1996年,本项目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主编完成中国统计出版社委托项目《新疆周边国家系列丛书》以及其他现实问题研究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中亚维吾尔人》,著作《走向新世纪的独联体国家》;译著《中亚古代艺术》(两人合译)以及其他合著多部。发表《周边国家民族关系与新疆的稳定发展》、《沙俄迫迁我国伊犁维吾尔人移居俄属中亚问题研究》、《俄国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简论》、《独联体中亚国家“一体化”
目录
总 序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主要观点
三 体例定位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萌动之缘:国际列强角逐新疆,借端造乱(鸦片战争前夕至19世纪末)
第二节 产生之由:周边和境内分裂分子互动影响,乘隙作乱(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一 “巴斯马奇”:滋扰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英帝国主义推行“亚洲战略”的产物
三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导源于苏联插手新疆事务
第三节 形成之因:分裂分子叛逃国外,建立基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
第四节 内外因素结合引发“东突”分裂主义势力活动指数上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一 外部因素
二 内部因素
第五节 国际问题错综复杂催化境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恶性膨胀(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
一 分裂主义的世界性泛滥刺激了“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发展
二 中亚国家政治多元化为“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滋长提供了助推器
三 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结合相促发为“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尺蠖求伸提供了土壤
第二章“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思想体系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鼓吹反动的国家观:“东突厥斯坦独立论”
一 “东突厥斯坦”之说的来龙去脉
二“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与中亚“巴斯马奇”分裂思想生于同根
三 “东突厥斯坦独立论”是分裂主义势力为达到其政治目的而编造的谬论
第二节 追求极端的民族观:“单一民族至上论”
一 苏联崩解后中亚的“主体民族化”趋势,西方极右势力根据需要为“东突”分裂主义势力改换招牌
二 强调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利益取向
第三节 宣扬颠倒的宗教观:泛伊斯兰主义
一 “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对泛伊斯兰主义思想的依托
二 对“东突”分裂主义势力产生深刻影响的国际泛伊斯兰主义组织
第四节 坚持唯心的历史观念:泛突厥主义
一 泛突厥主义一“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胚胎基因
二 唯心史观——“东突”分裂主义势力思想体系的原生点
第五节 散播荒谬的文化观:“种族文化优劣论”和“突厥文化共同体”
一 “东突”分裂主义势力文化观的思想源流之一:“种族文化优劣论”
二“东突”分裂主义势力文化观的基本思想:“突厥文化共同体”
三 “东突”分裂主义势力文化观的组成部分之一:“突厥语言共同体”
第三章 境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现实影响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境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主要组织和活动特点
一 聚集在中亚国家的“东突”分裂主义势力
二 盘踞在西亚的“东突”分裂主义势力
三 滞留南亚的“东突”分裂主义势力
四 某些西方国家的“冷战胜果”使欧美“东突”分裂主义势力不弱反涨
第二节 境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发展趋势
一 协调中冲突、合作中争斗
二 由分散化逐步走向横向联合
三 与“台独”、“藏独”和其他分裂组织越走越近
第三节 “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现实影响
一 中亚极端主义组织与“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加絮勾连
二 采取“南北两线渗透战略”影响新疆
三 跨国毒品走私演变为政治问题给新疆社会安宁造成恶劣影响
第四章 抵御国际反华势力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第一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特性
一 苏联建立周边“意识形态安全带”,对新疆实施控制政策,培植分裂主义势力
二 某些西方国家运用文化手段,加大支持“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力度,为其对华战略目标服务
三 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赋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的题中之意
第二节 境内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对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冲击
一 国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向境内辐射,分裂宣传由隐蔽性走向公开化
二 借助传播媒体,扩散分裂思想,抢占舆论阵地
第三节 利用民间文化活动,扩大渗透层面,争夺基本群众
笫四节 针对我国政府的正面宣传教育,展开更大规模的反宣传舆论攻势
第五章 打击“东突”恐怖势力是国际反恐怖斗争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东突”恐怖势力的历史延续性
一 20世纪90毛代以前发生在新疆的暴力恐怖事件
二 “巴仁乡事件”是“东突”恐怖势力形成的转折点
第二节“东突”恐怖势力与世界恐怖主义同步并进
一 与国际恐怖势力联系的纽带:“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圣战者联盟”
二 以明显的骑墙性卷入国际恐怖主义的“解放东突厥斯坦志愿军”
第三节“东突”恐怖势力具有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特征
一 以推翻中国及有关国家政府和现行政治制度为目标,由“文攻”向恐怖主义转型
二 明显具有当代极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宗教为幌子,以恐怖为手段,以分裂为目的
三 受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思想和行动毒化,介入国际政治
四 不断调整战略,采取多变活动方式,以适应形势变化
第六章 相关国家对“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态度及政策取向
第一节 美国等西方大国以“人权”为借口或隐晦、或公开予以支持
第二节 中亚、南亚和西亚国家所采取的控制与坚决打击政策
第七章 启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加快西北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二 经济繁荣是政治稳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跨国民族成分问题,划清周边国家维吾尔聚居区不同性质社团组织的界限
一 从政治范畴和民族范畴两个方面客观认识跨国民族成分
二 研究中亚维吾尔人居住地的各种组织必须划清两种类型的界限
第三节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重视青少年教育
一 境内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互动,试图恶化新疆民族教育环境
二 利用宗教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 有的放矢,采取应对措施
第四节 开展积极外交,强化对外宣传,深化“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作用
一 开展积极外交,抓住战略机遇,遏制国外“东突”分裂主义势力
二 深化“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标本兼治,消除地区恐怖主义根源
三 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及时抵制国际上的消极影响,维护国家形象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四章 抵御国际反华势力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意识形态是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政治信念和思想体系,作为上层建筑,反映国家决策者和国民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识,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对统一国家和团结国内多民族人民起着重大的精神作用,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同志说过: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工。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国际反华势力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首先是通过意识形态来反映、表现他们的政治主张,扰乱人们的思想,进行争夺人心的较量,进而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构成潜移默化地销蚀、破坏和影响。从这个角度讲,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颠覆,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硝烟,实质上最易受到威胁和侵害,给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和振荡。长久以来,国际上
的反华势力积极扶植偷生于我国境内和逃亡国外的分裂主义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他们的“和平演变”战略相配合,反对政治上各民族团结合作,信仰上各民族互相尊重,经济上各民族共同繁荣,主张“各民族相互分离,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抗衡。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大小气候的变化,国内外分裂势力互相勾结,加紧进行妄图把新疆从祖国的大家庭里分裂出去的阴谋活动,成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①
从摆在我们面前的许多现实问题看,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同武装的“政治性对抗战场”②相比较,更加复杂、尖锐,是我们与分裂主义进行斗争的另一个重要战场。
第一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特性
就国际关系而言,本不该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应以相互利益为基础建立稳定务实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但是国际政治斗争的现实告诉我们,由于意识形态决定着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向,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国主义、强权政治往往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扩张作为实现其霸权主义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基于这一前提,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和斗争始终是国际政治问题的一个聚焦之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