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个人”

分类: 图书,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罗晓静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版次: 1页数: 27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133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现代个人观念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而且影响着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本书将题旨集中在“个人”与“个人观念”上,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元话语和元观念在清末至“五四”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发生、嬗变,它以经典著述和文献史料为依据,把“个人”这一核心观念从文化文学话语中剥离出来,将其定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观念,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探讨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与现代中国思想的复杂关系。该论文概念、范畴的界定清晰、科学,个案分析见解独到,其诸多观点发前人之未发,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内容简介
无论在逻辑还是现象层面,现代个人观念,始终与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亦影响着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本书选取晚清至五四这一具有发生学意义的关键时段,在文化——文学、思想——观念、历史——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性视野中,以经典著述和文献史料为依据,以范畴、观念、思想分析为脉络,把“个人”这样一个关键词和核心观念从相关思想表述、文化文学话语中剥离出来,将其作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文学的一种元话语、元观念加以研究,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探讨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与现代中国思想的复杂关系。
作者简介
罗晓静,1978年3月生,湖北松滋人。200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文学研究。曾参与教育部新世纪网络教育工程等项目3项,参编《现代中国文学?网络课程》等教材,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缘起:现代个人观念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
第二节 问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界定
一 主要概念
二 基本内容
三 方法和结论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人”与“天”的分离
第一节 将“人”从“天”中释放出来
一 古代中国“人”的观念的本质
二 古代中国“人”的观念的变数
三 “天”的退让与“人”的出现
第二节 重估“人”的价值:从龚自珍到谭嗣同
一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曰我”
二 谭嗣同——“冲决网罗”
第三节 重释“人”的本质:从早期改良派到康有为
一 早期改良派——人人有“自主”、“自立”之权
二 康有为——“各为一身,各有自立自主自由之人权”
第三章 清末民初:从“人”到“个人”的过渡
第一节 中国现代个人观念的起源
一 “个人”之语境的形成
二 西方“个人”话语进入中国
三 “国民”:在“人”与“个人”之间
第二节 合“群”的“个人”:主流话语
一 严复的群己之辨
二 梁启超的新民理想
三 革命思潮中的国民情绪
第三节 尚“独”的“个人”:另一种声音
一 “依自不依他”——章太炎的最高原则
二 “任个人而排众数”——鲁迅的独特取向
第四章 五四前后:现代个人观念的确立和多元化
第一节 个人观念的承接与转换
一 从“小”到“大”——“个人”地位的转变
二 从“公”到“私”——“个人”领域的扩展
三 “个人”的凸显与歧义的产生
第二节 激进与激退: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
一 陈独秀——从“个人本位主义”到“虛无的个人主义”
二 李大钊——“个人”与“民众”的双重代言
第三节 坚守与困境:以胡适、周作人为代表
一 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
二 周作人——“单位是个我,总数是个人”
第四节 矛盾与悬置:以鲁迅为代表
第五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目录
媒体评论
本论文将题旨集中在“个人”与“个人观念”上,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元话语和元观念在清末至“五四”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发生、嬗变,选题是填补空白之作。论文概念、范畴的界定清晰、科学,宏观把握到位,个案分析见解独到、精彩纷呈,使论文显得厚重、独特、很有分量。
——黄曼君
作者对“个人”这一观念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化,有较执著的追寻。她对历史上代表性思想家的理论主张表现出特殊敏感。既能较准确概括其理论核心,又能把握其观念的前后变化,对每个人的思想理论主张,都有较清晰的鉴别和求证,从认识理路上阐明其价值和局限。而在这种认真剖析的过程中,也时会表明自己的独有领悟,阐述一己之见,显示出一个研究者独立思考的可贵素质。
——陈美兰
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扣合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潮流,从“个人”这一持存于现代文学史的核心观念人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研究向度上作延伸,既有利于扩展现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也能促进“现代”和“近代”的贯通与整合,并突显了现代性之“现代”所在。论文以抽丝剥茧的方式,从各类话语中将“个人”及其相关范畴剥离出来,从含而未露到初显端倪,从主旨突显到递嬗流变,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个人观念的艰难生成和曲折传播,凝缩成个人观念发生的“三阶段论”,搭建起自己的论述框架,这样一个框架和清理方式在既有的研究中是有创新性的。此外,从论文对个人观念的细致辨析中,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个人”在其生成过程中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失,由此也揭示出现代中国“个人”观念有别于西方的显著特征,这样一种醒豁的判别,可以解释现代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学史中的许多问题。
——王又平
论文在思想文化史领域,具有一定意义的开拓性,其成果富有建设性。论文以“个人”概念为核心,比较详细、深入地梳理了这一概念从晚清至“五四”这一时期的发生、发展的基本思想线索,揭示了在不同阶段中的独特的内涵,并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到了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后的意义演化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原因,其诸多观点发前人之未发,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何锡章
书摘插图
第二节 问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正因为现代个人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诸多文化文学现象及其阐释、评价,都或隐或显地纠结于、追溯至“个人”或与“个人”相关的问题;所以,相关学界的研究,往往都不得不面对或“遭遇”这一问题。甚至只要是研究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文学,就势必会涉及与“个人”相关的现象和观念问题,如“人的觉醒”、 “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等等。
但另一方面,还可以遗憾地看到:由此带来的现代学术与“个人”不可避免的遭遇、对话,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关于“个人”普遍而广泛的言说,似乎并没有使作为对话和言说对象的“个人”自身更为明晰化。换言之,在笔者所见的绝大多数讨论中,“个人”及现代个人观念,或者被认为是不言自明,或者成为若干概念的杂糅混合,其面目始终模糊不清。
最常见的研究视角,是将“人的觉醒”、“个性解放”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语境中,肯定它们作为新思潮所具有的启蒙意义,并考察它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者一般都对此持肯定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层面上,研究者对直接使用“个人”这一范畴非常谨慎;而更多地是使用“人”、“个体”、“个性”、“自主”、“自由”、“自立’’等术语和概念,来表征和阐释思想文化文学领域中的个性解放思潮,如对封建纲常礼教的猛烈抨击,对反叛精神的大力张扬,对平等、自由、自主的热切向往,对独立人格的坚定追求,等等。在笔者看来,个性解放思潮的理论预设、逻辑起点乃至着眼点都与“个人”观念相关;然而,“个人”却在上述话语或言说方式中处于被遮蔽或“失语”的状态。这种种对“个人”的讳莫如深,固然避免了由传统思维生成的各种负责影响,但也对我们正确理解现代中国文化文学中的个人观念造成了诸多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