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物主义——新理性主义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冯玉珍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1字数: 528000版次: 1页数: 660印刷时间: 2005/08/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5219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对马克思历史的哲学批判,思想-逻辑-方法的一种诠释。
内容简介
本书写作得益于世纪前后学界对马克思哲学一阵又一阵探索热忱的学术氛围,以及对“哲学原理”变革执著精神感染,同时,或者最主要是自己从青年时代起对马克思及其思想追寻的理论兴趣。但直接动因是一次逛书城时,一位大学生焦急寻找他感兴趣的“马哲”书未获失望神情,对作为哲学教师我的羞愧和自责的心灵触动,自那时起就萌动了一个想法,能否写一本与传统“哲学原理”风格或模式不同、青年学子喜欢的“马哲”书?因为我国高校的“哲学原理”实际上是前苏联“马哲”的翻版,前苏联早已解体,但其精神文化遗产之一种的“马哲”我们却仍在照搬照抄或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青年人朝气蓬勃,热爱和追求新鲜事物或真理,继续宣传或讲授这种脱离时代和生活的“条条”或黑格尔辩证法几个教条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马克思哲学是一种扭曲,同时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青年思想成长“犯罪”。每当上课拿着那被时代淘汰的“体系”,面对学生总有一种负罪感。这样,一种不愿突破过时、陈旧体系,不想“冒险”怕“犯错误”的思想,与一种理论革新使命感、责任感或理论良心,以及为青年成长的责任、义务、应当思想相互纠缠着,斗争着。
作者简介
冯玉珍,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3年评为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第一本专著《理性的悲哀与欢乐》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对人类精神理性非理性与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内在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逻辑概括;第二本专著即《新唯物主义——新理论主义》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又一种思维方式的理解,或是新视界的诠释及由此形成的解释系统。此外,与人合著若干,发表“斯宾诺莎的理智拯救说”等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导 言
第一篇 马克思的生活之路和思之路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精神与21世纪时代精神的同质性
1 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时代和时代的“问题”——超越时代的哲学在于其哲学“问题”的思想是理智思维的永恒主题
221世纪时代实质性问题(理解)与马克思哲学超时代魅力和生命力
3 自然科学视界的现时代:爱因斯坦论科学、人性和时代
4青年马克思哲学的初萌是诗与情;由生命燃烧的诗与情转向理智追求人类生活命运改善的社会历史科学真理
第二章人生之路的思:青年马克思的生活理想——“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贯穿马克思终生的生命主题。新唯物主义一新理性主义思想端倪
1人文主义、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思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时代马克思的影响
2 追问生命的意义: “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
3新唯物主义~新理性主义思想端倪
第三章 生命对真理的思想追求:走进思想世界,解读存在的理性秘密;思想对理性和自由的信仰:理性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青年马克思
1 搏击在知识思想的海洋里,西方传统文化优秀遗产及其精神的继承者——踏入研究“抽象真理”的思之路
2对自由原则、无神论原则、实践原则的思想追求和信仰——博士论文显现的新唯物主义一新理性主义 思想萌芽
3哲学和世界相互作用——从哲学走向政治:将“抽象真理”职业与“深入生活”职业相结合;思想对理性和自由的信仰:理性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青年马克恩
第四章 “批判的哲学”——对旧世界变革的思想武器和哲学立场;新唯物主义一新理性主义早期形态
1 将黑格尔对自由的认识转变为自由的实现:从哲学走向政治一变革世界需要变革世界的思想武器一批判的哲学是时代精神和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理论显现
2 批判哲学的理性、人性宗旨及其辩证否定性特质与实现德国人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前提或条件
……
第五章哲学新方向转换:“到政治经济学中寻找市民社会的秘密”;综合科学的辩证否定观或批判的新历史观生成
第二篇马克思思想是西方传统理性文化“遗传与变异”同一的文化新体
第六章认识史与史学史转折:马克思思想与欧洲思想文化关系;欧洲理性文化——马克思新历史观的母体;继承与决裂:新唯物主义-新理性主义——欧洲传统理性文化的变体;哲学方法论革命与马克思新历史观基本理路
第三篇新唯物主义-新一主义历史社会批判的思想逻辑:对存在之谜——历史之谜、人之谜、社会之谜及其人-社会-历史关系和发展的新解释或新生存论。
第七章新唯物主义-新理性主义辩证法概念系统历史是辩证法的“家”,生活是辩证法的“舞台”,批判、变革是辩证法的生命,思想是辩证法的立法者
第八章新否定辩证法或新唯物主义-新理性主义对人和人类及其历史社会生成变化的逻辑或思想公设——右罗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解历史、社会、人生存与发展之谜
第九章历史的人性法则和社会形式及其关系;科学、文化、思想与社会存在‘对立同一性’;复兴马克思历史观的一个重要理:“人类历史也是人性不断改变或人体发历史”
第十章现代历史人性矛盾与社会经济悖论: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不发展——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全面批判的伟大人性目的和崇高政治伦理理想
第十一章公社已不是原来意义的国家了——马克思的国家观念、“阶级斗争和无产阶有专政”思想、巴黎公社原则及其阶级、政党、国家消亡理论:列宁的“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愿好些”等后期著述蕴含的深刻历史思想和社会主义政权及其国家机关改革或革新的政治理念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篇 马克思的生活之路和思之路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精神与21世纪时代精神的同质性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时代深层的“问题”或矛盾一般以文化精粹的哲学形式体现。当代思想理论世界所以出现“回到马克思”的思想趋势,不是偶然的。它揭示了当代人类生存、生活的困惑、焦虑、不安以及生存生活危机的感受和体验。正是基于当代人类面临的种种生存危机包括精神的理性、人性危机,逼迫或促使思想寻求马克思的理论,企求在马克思思想中找到解释。这也显现了马克思思想的超时代魅力和生命力;昭示了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揭露、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社会矛盾或“问题”的哲学精神、立场和方法,仍然是我们这个光明与危机并存的时代所需要的;说明马克思哲学精神与21世纪时代精神具有同质性。因为理论对一个时代或国家满足程度,决定于这个时代或国家对这种理论需求程度。
1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时代和时代的“问题”——超越时代的哲学在于其哲学“问题”的思想是理智思维
的永恒主题 一种能够体现特定时代精神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实质知识的哲学,其兴盛或衰亡一般显现着其时代和社会发展走向;因为一种真正哲学无疑是时代精神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是时代最深刻内容的理念性表达。作为睥睨古人、下开百世的思想家康德和集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之大成的黑格尔其哲学思想显然是人类
智慧的哲学最高成就。因为尽管他们的学说不是尽善尽美并且受到了各种不同方式的哲学批判,但是迄今为止人们的哲学思想虽然五花八门但其实质性哲学问题,仍然是在他们哲学思维空间或思想影响下繁衍着。
从一个方面说,康德哲学是对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和对自然科学倾向的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并以其思想构成现代西方哲学总根源;而黑格尔则是在康德摧毁或“失足”地方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真理之“权威”,并构筑迄今为止令人叹为观止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所以,康德哲学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人类世代对人自身认识能力和伦理道德自律能力或自由意志或实践理性的永恒追问和自信、尊严的肯定;他那个时代无疑是经过文艺复兴、近代科学发展资本主义萌动待立时代,需要经验论哲学思想扶持科学生长以利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成;他的伦理哲学无疑是人的新时代的自信自由和自觉自尊而又在政治上软弱的对普鲁士专制妥协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想表达。而黑格尔则代表了经验论思想张扬或科技理性膨胀或泛化趋势对其的抑制、同时又是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思想的最高总结或集大成,这是人类思想或理性铸造自己精神家园的最高思想形式表达。这样,对康德和黑格尔那个时代来说,康德、黑格尔哲学各以不同哲学形式作了几乎是完满的理论表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