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的盐商执照

这张执照是光绪九年1883二月两江总督部堂管理两淮盐务左宗棠签发给商人义和泰的行盐执照。长48.3厘米,宽45厘米,黑框,刻版印刷。内容如下:“为给发循环印照以昭信守事,照得商民伊厚堃等票认皖引。现以拟定壹百肆拾捌票内,以壹百票运北盐,肆拾捌票运南盐,每引饬徼票费银贰拾两,照运司祥定纲分,与旧商一体循环转运。兹据商民义和泰的名刘永昌,徼票费库平银贰千肆百两,认办南盐壹百贰拾引,核数相符,应即给发印照,以昭信守。为此照给该商义和泰,即便收执,每届起运时将赴运司衙门验明照章,挨次请单办运,须至印照者。”
右照给商贩义和泰 准此
所谓“义和泰”,实为商人刘永昌盐店的旗名,清代两淮盐商在经营盐业时多用旗名,以旗名相称。如徽州著名盐商,曾参加乾隆千叟宴,以“布衣上交天子”,位列两两淮八总商之一的江春,他的盐店旗号为“广达”,故江春亦称“江广达”。
从执照中可知商人刘永昌被允许在淮南行盐一百二十引,按清末每引毛重500斤计,共计60000斤。在清末两淮盐业萧条的时候,刘永昌有此规模当是个中上等盐商。
盐一直是国家专卖的物品。明初,盐业实行“开中制”,即召商人输粟米于边塞以换取盐引,然后凭引支领淮盐转运贩卖。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徽商要输粟边境,长途跋涉非常不便,所以此时两淮盐业控制在山、陕商人手中。由于官吏豪强利用特权占有盐业,优先支盐,而商人手中的盐引却不能按时支给,造成商引壅滞而怨声载道。于是,明弘治间户部尚书叶淇变“开中制”为“开中折色”,就是将原来的输粟边境改为纳银以领取盐引。“开中折色”的实行给徽商打开了进军两淮的方便之门。由于徽州地近两淮,所以此际是徽商进入两淮盐区的高潮。虽然“开中折色”也未能解决商引壅滞的问题,但为徽商的大发展提供了契机。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户部尚书李汝华、盐政大臣袁世振等再次改革盐制,创立“纲运制”,所谓“纲运制”就是将原来分散运盐的运商组成商纲,结纲行运,由于要“结纲而行”,就严重打击了中、小盐商,为盐业的垄断创造了条件。而对于最讲究宗族联系的徽商非常有利,他们结族而行,进而垄断纲运,获取巨额财富,两淮八总商,徽人恒占其四。从万历至康、雍、乾时期是徽州商帮的极盛时期。“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明代著名文学家汪道昆在《太函集》中有“新安多大贾,其居盐荚者最豪,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商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芳华盛丽非不足也。”
然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由于徽商的垄断经营,造成盐价上涨,私盐泛滥。自乾隆后两淮盐业经营每况愈下。至道光十二年1832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再次在两淮盐区改革盐制,改“纲运制”为“票盐制”。即商人只需向盐政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盐的合法权利,凭票支盐,不必结纲而行。商人可量力而行,纳千金或百金即可办买盐之票,彻底摆脱了徽商的垄断地位。票盐制的实行使徽州商帮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徽州盐商走向衰落并一蹶不振。
这张执照即是在票盐制下商人义和泰取得的贩盐许可证。它是中国盐史及徽商衰落的历史见证物。故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