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大学教授月薪950斤小米
数月前我在西琉璃厂的一家古玩店搜集到几帖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其中有一帖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聘书。其内容是:
北京师范大学聘书聘教字第26号

敬聘
夏宁众先生为本校中国语文系教授。
期间:自1951年8月l日起至1952年7月31日止。
工资:每月小米950斤,依照政府规定价格折发人民币。
校长林砺儒钤方形“林砺儒章”
朱印1厘米×l厘米
一九五一年八月一日,钤方形“北京师范大学印”
朱印(6厘米×6厘米)(见图)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从1908年起,先后更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直至11950年2月才改为现名。
林砺儒1889—1977是北京师范大学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我国中小学六六制的倡导者、著名教育家。
夏众宁教授是我国资深的文学语言学专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钱玄同等人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不相上下的学者。由于夏教授耳疾严重而较早退休,故渐被人们遗忘。最近,我查阅数册中国近现代人物大辞典,竟无夏氏之简介,实在遗憾夏先生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旋即留校任教。1919年任高师本校国文讲师,继而任北师大教授。抗战爆发,因老母患半身不遂症,未能随校西迁。夏公高风亮节,虽生活艰难,但始终拒应伪北师大之聘。抗战胜利,北师大从西北返回北平复校,夏公才回校担任中文系教授。新中国建立之初,夏教授在北师大耕耘己长达25年之久。
解放初期,夏教授的月薪为950斤小米。这里有两个问题引起我的兴趣:一是为什么在解放初期以小米作为计算工资的单位?是否同解放前在解放区实行的供给制有关?二是950斤小米在1951年折合多少人民币,那时教授的工资与20世纪末教授的工资是否有可比性﹖我带着这两个问题,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深的经济学家张友仁教授请教。张教授说:“以小米作为计算工资的单位,与供给制没有关系。当时人民政府主要是考虑物价经常有波动,按小米当天的牌价折合人民币发给教授,既合理,又保障了教授的实际生活水准。”1951年张教授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助教,据他说:“我当时月薪四百多斤小米,可养一家三口。小米的价格大致在一角人民币上下浮动,夏教授月薪950斤小米折合人民币应为一百元左右。”我问:“当时的一百元,到20世纪末应增值多少倍?”他回答:“大概五十倍左右。记得50年代初在北大食堂用餐,中餐和晚餐各两角钱,而90年代,一餐吃一盒盒饭就要花十几元,如果以此推算,50年代初一百元的日常生活消费值相当于90年代的五千元左右。”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薪俸是比较实惠的。当老一辈专家教授回忆起建国之初的那段生活,无不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