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伪求甄
国人喜爱饮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饮茶的习俗在宋代发展到顶峰,而“分茶”、“斗茶”等趣味性品鉴也成为文人雅士饮茶的娱戏。
品茶所用茶盏等器具,影响着“斗茶”的结果。北宋徽宗皇帝赵佶常与臣属“斗茶”取乐,其著《大观茶论》中对茶盏评价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玉毫条达者”,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兔毫盏”。
两宋时期,在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的“建窑”,不仅烧制这种美丽的“兔毫”茶盏,还烧制出诸如油滴、鹧鸪、曜变、乌金等许多中外闻名的黑釉窑变茶盏,对中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建盏”的胎体厚重、粗糙,胎质中含杂质较多,成型系手工拉坯,修坯刀法随意自然流畅,釉色以绀黑为基础,盏型分为束口、敛口和撇口几种。这几种盏的共同特点是:口沿处釉层较薄,呈棕*,足根处釉层厚,垂流似蜡泪,多不及底,足为浅圈足,内刻有“供御”、“进”或“张”、“王七”、“一”、“二”、“三”及龟背纹等款识。
盏的内外壁由于釉中的金属元素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中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和肌理,向人们展示着“建窑”黑釉瓷器的无穷魅力,吸引了无数古往今来、中外众多爱好者。
由于日本国内对“天目瓷”特殊的情结和中国大陆自1980年后兴起的文物艺术品投资收藏热,导致了中国宋代“建窑”瓷器真品的大量流失和各类仿品的大量出现。
不少昔日古代瓷窑遗址旁建起了仿制瓷厂,利用古窑址中原有的制瓷原料和各个时代的标本进行仿制,福建省建阳县的昔日古代“建窑”遗址也不例外。许多大大小小各类体制的“小窑”应运而生,大量高仿的“建窑””茶盏涌向海内外古玩市场。
1999年的秋季,一些带着匣钵的黑釉“兔毫”建窑茶盏出现在上海的古玩旧货市场中,一个个斑驳的古旧的陶土匣钵内黑亮的“兔毫”建盏,吸引了许多收藏家们。
2000年的春天,同样的黑釉“建盏”又来到了天津的古玩旧货市场,并大量出现在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摊位上。
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内,“兔毫”建盏的生意异常火爆,刚摆上地摊不久的约50多个“兔毫”建盏,就被一个50多岁的欧籍男子以每个120元的价格全部买走,并和摊主约好下次交易“兔毫”建盏的时间、数量、价钱和联络方法(图1)。
望着50多个带匣钵的“兔毫”建盏被装箱买走,许多在旁边犹豫不决的收藏家和古玩商们悔恨不已。
时隔不久,大量的“兔毫”建盏又被运至,品相完整,不带匣钵,能观全貌,以500元1个,1000元3个的价格被北京的古陶瓷“收藏家”们买走了不少(图2)。其他许多带匣钵的“兔毫”建盏成了古玩商们争购的对象,最后20多个暇疵较大的“兔毫”建盏被一个韩国人以每个80元的价格全部买走。
随后的时间里,每个星期六的早晨,潘家园旧货市场内都能看到“兔毫”建盏的身影。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收藏者和古玩商们,把这些建盏带往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和海外。
“兔毫”建盏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上继“恐龙蛋”、“汉陶俑”后,又演绎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图3)。
这些产自福建的仿北宋建窑“兔毫”茶盏,之所以惑人,关键在于每个盏都在形状古旧的匣钵之中,匣钵及钵中“兔毫”茶盏上全都带有或大或小的暇疵,比起完美的更能证明真实的身份。而匣钵对于古今的收藏者和古玩商们因为无缘见到,心中没有真伪的尺度,加之北方地区见到的“兔毫”建盏真品很少,这就使鉴藏者极易上当受骗。
曾见京城一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带着几个学收藏的“学生”,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内实战时,指着这些“兔毫”盏说:“没错,买!”“学生”们你三只我两只的挑选着“兔毫”盏,把“学费”交给了那些笑着就骗了他们的造假者。
细看这些新仿的“兔毫”建盏,大多为束口,口沿处釉薄呈棕红色。盏内外两壁上布满了棕红色或棕-的兔毫丝纹,外壁近盏底处釉层渐厚。大多数盏外釉厚垂流如蜡泪,盏底为浅圈足,外表呈棕红色,胎体断截面呈黑色。胎体上留有手工拉坯留下的旋痕,釉中和胎中掺有杂质,盏口略有扁圆,给人一种自然古旧之感。而放入匣钵中的,只能看到盏内状况,盏外和底足无法看到,加大了鉴别真伪的难度。其在市场中一旦有人首先大量购买,马上会吸引旁边许多正在犹豫不决者上前跟风抢购,形成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编得再好的故事终归是故事。仔细检验“兔毫”建盏的每个细节处,还是有可能发现疑点,避免上当的。
首先,这些“兔毫”建盏上沾满了土锈,用水即可洗掉,洗干净的釉面光可照人。这是由于造假者无法将带匣钵的“兔毫”建盏放入酸溶液中做消光处理,只能涂上土锈。其次,“兔毫”建盏胎体中虽掺有少量砂粒等杂质,但其大部分胎体料系球磨机研碎后过细筛所制,从断截面处观察较真品细密(图4、5)。
尤为巧合的是这只“兔毫”建盏是被人用水泥粘在匣钵内,敲开水泥,可以看到匣钵中原有茶盏取走后的底足痕迹。在水泥中,仍挺立着一根金黄明亮的稻草,似乎在向发现者挑战、嘲笑(图6)。
几乎所有的古陶瓷鉴藏者都应该知道,在持续1000度以上高温的长时间里,被烧制的任何一件陶瓷中会有稻草出现吗?
那些还在市场中追逐“兔毫”茶盏类宝物的人们,不妨将收藏的得失和功利看得再淡一些。少一分盲从,多一分理性,不仅能减少上当受骗的机会,更能在实践和理想的交织升华中走向收藏的“化境”,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走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平实的彼岸。
收藏亦是,人生亦如是。
(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