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米格 -29 支点战斗机




发展过程
米格 -29 是前苏联研制的双发高机动制空战斗机 , 可以执行空中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 70 年代初期开始研制 ,1977 年 10 月首飞 ,1982 年批量生产 ,1983 年进入前苏军服役 , 至 1992 年 , 已生产了 800 多架。 独联体各国空军装备了 500 余架 , 约有 300 架出口到印度、叙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古巴、 前民主德国、伊拉克、伊朗、朝鲜、罗马尼亚等国。
性能特点
米格 -29 是前苏联的第三代战斗机(按前苏联的划分方法为第四代) , 是为对抗美国第三代战斗机设计的。其主要特点是:
①高亚音速机动性好,加速性和爬升性能好,具备过失速机动能力,空战能力强。
②装有大功率脉冲多普勒雷达,可携带先进的中距和近距空-空导弹,具备下视 / 下射能力和超视距攻击能力。
③机载武器设备多样,可执行多种任务。
④发动机耗油率高、留空时间短。
主要改型
米格 -29 有以下型别:
米格 -29( “支点” A) 。陆基单座双重任务战斗机。内装用于红外电子对抗的曳光投弹投放器。
米格 -29UB( “支点” B) 。战斗教练型。双座,翼下挂架保持不变。
米格 -29( “支点” C) 。 A 型的又一种改型。座舱后机背的弯曲度加大, 电子设备有可能从下机身移到上机身,为加装燃油提供了空间。
米格 -29K( “支点” D) 。舰上斜甲板起飞和降落试验型。换装了新型雷达, 翼下增加一对挂架。该型可挂 4 枚 X-31(AS-17) 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和 4 枚 AA-11 近距空 - 空导弹。
米格 -29S 。新改进的生产型,已进入俄罗斯空军服役。内部载油量有少量增加,翼下两个挂架可带 1200 升副油箱。其载重能力是基本型的 2 倍 , 可带 6 枚 RVV-AE 中距发射后不管空 - 空导弹或混合携带空 - 空导弹和空 - 地导弹。全机战斗力提高了 1.5 倍。
米格 -29M 。该机是米格 -29 的改型 , 大部分重新设计 , 装有“甲虫”雷达, 其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 4 倍 , 能探测 100 公里外的飞行目标。改善了机动性能和巡航效率,装 2 台 RD-33K 涡扇发动机 , 翼下有 8 个外挂点。
基本数据
乘员1 人 ( 单座 ),2 人 ( 双座 )
动力装置2 台 RD-33 涡轮扇发动机
最大速度 2.3 马赫 ( 高空 ),1.06 马赫 ( 海平面 )
实用升限18000 米
最大航程1500 公里 ( 内部燃油 ) 、 2900 公里 ( 带 3 个副油箱 ) 、2000 公里 (M 型 ) 、 3200 公里 (M 型 )
起飞滑跑距离260 米
着陆滑跑距离600 米 ( 带减速伞 )
作战半径574 公里 ( 空战 ) 、 555 公里 ( 对地攻击 )
载弹量3000 千克
机长17.32 米 ( 含空速管 )
机高4.73 米
翼展11.36 米
最大起飞重量18500 千克
武器机翼左内侧前缘装有一门 30 毫米гщ -301 机炮 , 备弹 150 发 , 每侧翼下有 3 个挂架 , 外侧挂架挂载 4 枚 AA-8 近距红外格斗导弹 , 内侧挂2 枚 AA-10 中距雷达制导空 - 空导弹。另外还可携带 AA-11 近距红外空 - 空导弹。机翼内侧挂架也可挂副油箱。此外, 还可带其他武器吊舱和 挂载 57 毫米、 80 毫米和 240 毫米火箭弹 , 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雷达一台“黑缝” NO-193 脉冲多普勒雷达 , 具有下视下射能力 , 搜索距离 100 公里 , 跟踪距离 70 公里。
导航设备惯性导航系统
电子对抗设备“警笛” 3 型 360 °雷达告警系统 , 每侧边条前端所介电质整流罩内装有 2 个 S0-69 电子对抗天线。
作战运用
1990 年 , 在德国空军进行的一对一空战对抗演习中 ,1 架东德的米格 -29, 在 60 千米的距离上发现并“击落”了 1 架 F-16, 这令西方十分震惊。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中 , 人们战前预测米格 -29 会与西方的一流战机一比高低。然而令人遣憾的是 , 在空战中 , 米格 -29 不仅一无所获 , 反而被击落击毁了 8 架。 由于伊拉克的飞行员素质太差 , 另外缺乏空中预警机的指挥引导该机未发挥应有战斗力。例如 , 在一次空战中 , 驾驶 1 架米格 -29 的伊军飞行员忙中出错 , 竟发射导弹把自己的同伴击落。
外形识别
①机头呈锥形 , 略下垂,采用翼身融合技术,气动外形优良。 前端装有较长的空速管。
②悬臂式下单翼,带有较宽的机翼前缘边条,边条较厚且过渡圆滑。机翼前缘后掠角 42 ° , 下反角 2 ° , 翼尖前沿为钝角弧形。 双垂尾和全动平尾安装在沿发动机舱两侧的尾撑上。垂尾向外倾斜 7 ° , 前缘后掠角约 40 ° , 为切角形。方向舵为插入式。全动平尾后掠角约 50 °。
③双发 , 楔形进气道位于机翼前缘下方 , 在野战机场砂石跑道起降时,可使用位于翼根上方的辅助格栅状进气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