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二局”:林彪决胜辽沈的秘密机构(2)
在窗帘遮掩的另一节车厢里,几十名破译员在曹祥仁和破译科林非、岳军带领下,正在埋头攻克敌军不断变换和使用的新密种。译电员将侦收并破译出的敌报迅速译出,并进行校编,送到曹祥仁手中。与此同时,彭富九领导的华北二局也在配合向东野二局传报傅作义集团增援锦州的动向。大家都明白:大战在即,重任在肩,胜负在此一搏,不可有任何的松懈和疏漏。
“我们拟仍攻锦州。”在研究了二局的情报后,犹豫不决的林彪再次下了决心
南下的列车刚刚驶出双城,就发现哈尔滨铁路大桥旁有敌特电台活动。为了隐蔽,车队在哈尔滨的一个货车站匆匆接上罗荣桓之后,先向北行,而后在昂昂溪掉头向南。两天后,《东北日报》还特意发消息说:林彪正在哈尔滨出席会议。野司列车夜行昼伏,每行进几十分钟就要在小站停车,二局立即向跟进的林、罗、刘首长报告最新敌情,接着再走,情报传递极其快捷。
10月2日,列车接近郑家屯。二局侦悉,蒋介石飞抵沈阳,成立东、西兵团对进,夹击我围攻锦州之师。敌新五军和第九十五师拟于葫芦岛登陆,增援东线侯镜如兵团,在海、空军的支援下,向锦州推进。林彪顿感压力倍增:“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作为方面军司令员,他不能不重新考虑部署。敌军东线兵团增加5个师,由锦西向北驰援锦州,万一阻援部队顶不住,攻锦部队腹背受敌,攻锦就成了夹生饭;再者,由于南下时只带了单程的汽油,重炮、坦克、汽车可能撤不出来,后果将是严重的,整个东北的解放都有可能因此而大大推迟。林彪反复思考,脑海中再次出现先攻长春的方案,并于当天22时向军委发电,建议根据新情况,考虑先取长春和仍按原计划攻锦这两个方案。
深夜,野司乘坐的列车继续向锦州开进。林、罗、刘首长都难以入睡。在罗荣桓的坚持下,三人重新研究了情况,感到虽然情况有变,但仍有胜算,还是应该不顾一切地按原计划拿下锦州。刚刚发出的电报确有不妥,但已无法追回。10月3日清晨,列车到达彰武以北的冯家窝堡,此时中央尚未回复野司的前一封电报。林、罗、刘再次致电中央,表示在新的情况下“我们拟仍攻锦州”。这是研究了二局的情报,更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攻锦部署和计划之后再次下的决心。东野前一封电报招致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在接到野司的后续电报时,他转怒为喜,遂致电林、罗、刘,表示“甚好,甚慰”,并指示对新的部署要“大胆放手和坚决地实施”。
10月4日,列车抵达阜新。在阜新停留期间,曹祥仁、钱江奉命到林彪住地参加敌情研究会。东野首长根据敌情变化调整和完善了战役部署:增调两个纵队由辽西南下,以总兵力25万人攻锦,另以8个师在塔山阻击敌东进兵团,以12个师钳制敌西进兵团,以部分部队继续围困长春或准备打援。
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天的轨道行程中,东野二局共提供有价值的情报100余份,破译敌军新密种6个。从长春到沈阳再到锦西,敌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的行止,以及长春、沈阳之敌的情况全都放在林彪桌上,情报完整、及时。
二局对锦州敌情洞若观火。林彪说:“有了密息(二局)情报,打胜仗可以说有绝对把握。”
10月5日,东野前指改乘汽车向锦州进发,二局乘坐20辆汽车随行。同日,二局报告,廖耀湘下达西进命令,8日开始向新民、巨流河集中。此后,该敌各部的宿营电报皆由二局一一上报。廖兵团计划向新立屯、彰武进击,企图切断解放军补给线,对解放军攻锦部队暂时无直接威胁。野司决定抓住战机,迅速攻占锦州。东线侯镜如兵团此时离锦州仅有几十公里,对解放军攻锦威胁最大。为此,野司首长将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四纵部署在塔山一线,阻击侯部11个师的进攻。东野王牌一纵作为总预备队,准备随时增援。与此同时,攻锦部队继续扫清锦州外围敌军,加紧准备总攻。
10月7日,二局到达锦州外围野司驻地牤牛屯后方5公里处的瓜贾寺和双塔寺。林彪亲临二局侦察台视察,并指示要采取措施保证二局的安全。在这里,二局全体人员连续奋战了27个日日夜夜,获取了大量情报。身为东野副参谋长兼二局局长的曹祥仁,一直和二局一起住在瓜贾寺。他时而到侦收台前了解敌军情况,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力量,时而到破译、情报办公室和破译人员一同攻关,或者和通报人员共同研究敌情。每当获得重要情报,便立即向林、罗、刘首长报告。可以说,东野二局对敌情变化洞若观火。正如林彪所言:“有了密息(二局)情报,打胜仗可以说有绝对把握。”
10月10日凌晨,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四纵浴血奋战,顶住了当面敌人9个师的轮番进攻。二局的几十部电台严密监控着东、西线敌军的调动及锦州守军的情况。敌军各部在何处,攻击方向在哪里,由哪个部队担任主攻,均有预报。然而,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在塔山阻击战打响的当天,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最关心的已经不是塔山局部,而是辽沈战役整个计划的实现,其中廖耀湘兵团的动向将直接影响到锦州战役的全局。林彪指示二局:“现在急需了解廖耀湘的指挥意图,这最后一仗能否实现,一切看二局的情报而定。”在这个过程中,二局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担负的情报破译工作,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