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签订《金门协议》台前幕后:两起惨案促会谈(8)
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韩长林、陈长文等于本年9月中旬在金门对双方参与见证其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举行工作商谈,经充分交换意见后,达成协议。
这短短的一句话,是经过唇枪舌剑,发挥了中国人的智慧又照顾各方立场而达成一致的表述性语言。
《金门协议》的签订与执行
协议文本取得共识后,徐祖安就拿出去打印。我们开始喝咖啡,稍事休息,准备举行简短的签字仪式。我们各自都回到房间,穿上了西服,打好了领带。下楼后,房间布置调整了一下,我们身后靠窗户一边插了四面红十字旗,我们在旗前列成一排,两位秘书长签字、握手、照相。历史的那一刻既简朴又郑重。九个人都进入了镜头,正式商谈至此圆满结束。随后,张希林、徐祖安两人代表各方在“新闻稿”和“待办事项”上签了字。“新闻稿”上,有关商谈代表的名字和商谈的地点,是否对外公布,都留有余地。在“待办事项”上列明分别由韩先生、陈先生请示后决定。“待办事项”上还对双方确认协议书的时间、专用船的资料、马祖与马尾之间的演练、遣返人员的补充资料等技术细节和后续工作,做了详细的记录。另外还商量了交接见证书的式样(在以后实际作业时“交接见证书”在文头正中加了一个“红十字”标记)。
9月13日清晨,天气晴朗,我们踏上返程的路。之前,我们互赠了礼品。我们带来福建的漆器送给台湾红十字会的朋友。他们也送我们每人几瓶金门高粱酒和金门的水果,另将金门拍的照片冲洗出来,装在相册里送给我们。我拿了一盒金门的火柴和几张便条纸留作纪念。陈长文、常松茂坚持要送我们,后来还是常松茂代表台湾朋友送我们到新湖码头。在码头船舷边,我们互道珍重,后会有期。我们在商谈中是对手,曾经针锋相对,但商谈外我们是朋友。不打不相识,相识不相疑。“放眼千山外,相逢一笑中。”中国人之间有什么问题不可以通过商谈来解决呢?
金门商谈已过去十几年了,尽管以后两岸关系风风雨雨,但《金门协议》一直在执行,从没有中断。截止到1998年10月,海峡两岸已遣返“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129批24334人,双方遣返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87人。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5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参与见证了在厦门市东渡渔港码头将台湾劫机嫌疑犯刘善忠遣返移交台湾有关方面,依据《金门协议》首次遣返了劫机犯。
1997年7月16日,台湾有关方面依据《金门协议》,将大陆劫机犯黄树则、韩凤英遣回厦门,两岸红十字会参与见证了整个过程。这一来一往,使海协、海基会谈妥但未签字的关于遣返劫机犯的协议有了一个落实。至此为止,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在司法互助方面又迈出了漫长而艰辛的一步,而这一步无疑是应该载入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