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炮格杀倭寇: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2)
延伸阅读
50兵工厂除造迫击炮外,还“偷”过美军一门无后坐力炮。
无后坐力炮是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于1914年发明的,“但真正大规模运用,是二战期间美军在太平洋上的硫磺岛。”现年82岁的火炮专家郑光宇介绍,“这种炮威力大,1200米的射程可穿透75毫米钢板,当时中国还造不出来。”
抗战结束后,美军一个观察团携一门57无后坐力炮来到50兵工厂,并在广阳坝试炮显摆,“当时李式白厂长就下了决心:一定得把它偷过来!”所谓“偷”,其实就是对它悄悄测绘,57炮长1.25米,有28个零件,“我们只用了一晚上,就将它全部测绘完毕,美国人喝高了,竟浑然不知。”1948年,该炮在50兵工厂试制成功。
1950年,中央决定和平解放西藏,我进藏部队第18军急需装备无后坐力炮,刘伯承和贺龙专程来到50兵工厂,要求生产28门。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段君毅、副部长万里亲自到厂督战,“工厂按时完成任务。这28门炮送到进藏部队后,在昌都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放西藏立了功。”
抗美援朝期间,50兵工厂又接上级命令:除生产57炮外,抓紧研制75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对付美军坦克。郑光宇说,75炮射程达2200米,能穿透美军80毫米—100毫米装甲,“它发射的聚能破甲弹,靠高温和高压射流烧穿钢板!”50兵工厂接命令后,全厂总动员,加班加点,总计生产2000多门无后坐力炮送朝鲜前线,成为我军作战的有力武器:志愿军38军用它在朝鲜松骨峰打出了“万岁军”军威,战士们称它叫“万岁炮”;志愿军15军在上甘岭用它打得虎虎生威,并成就15军此后改制为全军唯一的空降军。
1953年,50兵工厂正式改名为国营望江机器厂。
战时造炮:工人和厂长都是好样的
“我是1939年10月5日进50兵工厂的。”家住郭家沱望江村4栋18号的何兴元,年逾九旬,仍清楚记得进厂的日子。何是长寿葛兰人,生于1918年,“当初我正在城里干挑水工,听说郭家沱的兵工厂在招人,丢了扁担就往这边跑。”
其时,50兵工厂刚从广东迁来,不少机器设备正缺人搬运,“管事的一见我,就收下了,说,抬东西去!”
从进厂到上世纪80年代退休,何兴元和炮打了40年交道。最早教何兴元造炮的是广东师傅丁贵林,“他是个技师,有本事,见我人勤快,就问想不想跟他学技术,我可巴心不得呀!”于是拜丁为师,学造炮,“那是1940年前后的事。”
何兴元先后干过60炮底座、37战防炮热处理等工种,“当时没电炉,37炮要开炮管膛线,得先用柴火将炮管烧软再开,有时上面半截开出来了,下半截却冷凝了,炮管就得报废,真心痛啊!”
他还记得,50兵工厂外地人特别多,“他们大多是技师或技工。但不管来自哪里,大家很团结,一心想着多造炮。”1941年8月11日,日机袭击50兵工厂,炸死员工28人,“全厂愤怒了,大伙边建厂房边造炮。”据《望江厂志》载,50兵工厂在1939年恢复生产,当年就修造出86门150毫米迫击炮,制造炮弹41800发;1941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门37战防炮,并大量生产60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