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民战争:八路对付鬼子炮楼的三板斧(2)
八路的人不少,可惜经常被分割,等知道别处被攻击扫荡,通常黄花菜都凉了,关键是八路的通信能力太差,电台到44年才普及到军分区,内部联络基本靠腿,一封锁就两眼漆黑,有心无力,至于友临增援,也是甩开大脚拼命跑,极个别部队有骑兵建制,还能玩把快速增援来时髦下。但日军的兵力不足,通常拆东墙补西墙,日军在占领区一个县通常2个中队到顶,真正机动的不过一个中队,大多数县是赋予伪军守卫据点而日本则全部出动赶八路,能把八路地方部队和游击队赶得满山跑。
抗战期间中日两军摆开堂堂之阵对垒时,日军大多能以少击多。八路军、新四军采取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才能扬长避短,以绝对劣势装备屡挫强敌。当时夸张的地方,迈步上公路,抬头见炮楼,在交通线附近,炮楼上的步枪火力可以相互支援,为了互相支援机动,更好打击敌人,需要打掉据点,这些炮楼一般说来单个都是守卫有余,攻击不足,因为日军的据点则一有攻击,拼命来增援并且主动增援,让八路伏击增援部队的把戏玩的炉火纯精并且乐此不倦。
可有的时候,八路确实需要拔据点,于是,故事就出来了,这就是八路对付据点的三板斧。
一板斧:强攻
首先说,能玩这手的,都是牛人,八路的一般部队都没这出手,个别军分区的民兵和装备优良的游击队也能如法炮制。
在平原上的炮楼据点,一般采取的砖木结构,步机枪打不透砖墙,加之楼高墙厚,抗日部队的装备实在太差,普通部队的火力支柱掷弹筒和机枪居然对它毫无办法。尤其是八路主力装备最多的迫击炮,炮弹发射出去都是抛物状落地,不是打得太远,飞过了炮楼,就是打得太近,落到护城河里或者岗楼前的空地上。偶尔有一颗炮弹落到岗楼顶上,还得看这个炮楼是什么建筑的,假如倒霉点,楼顶是钢筋水泥结构,迫击炮弹在上面炸裂开来,只等于鬼子头上响个炸雷,对岗楼内的敌人毫发无损。运气好点就炸坏一层,得连续命中才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