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导航战”先河:德国对英国的空袭闪击战(2)
最初德国对英国居民点的空袭在白天进行,但是这种做法没有征服英国,于是德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开始改在夜间进行,因为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德国空军轰炸机的损失率。
在白天的战斗行动中,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的喷火式战斗机和飓风式战斗机,在其机载雷达的帮助下给德国空军的轰炸机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但是到了夜间,情况就不同了,德国空军面临的英国空军的战斗机的威胁会大大减少。
这时德国空军进行夜间轰炸所面临的主要的障碍,实际上同这一时期发生的所有的盲目轰炸一样,就是缺少机载的地图测绘雷达,最主要的就是没有精确的导航支援。在当时,德国空军是世界各国空军中一支很强大的创新者,它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它的出发点就是引入洛伦兹盲降系统(或叫仪表着陆系统),在德语中被简称为lff。
这一洛伦兹系统工作于38兆赫兹的频率上,用来帮助实施盲降的飞机在着陆前的下降过程中校准它的航向。在机场跑道的起头处,设立有一个无线电发射机,这个发射机共有三副天线,这些天线可以发射两束重叠的无线电波。其中一束电波是用一系列的“长划”来调制的,另外一束电波是用一系列的“点”来调制的,类似于莫尔斯电码中的“点”和“划”。德国空军的许多轰炸机都装备了这种洛伦兹接收机。如果轰炸机的航向与电波波束的指向保持一致,飞行员的耳机当中就会听到一种持续不变的音调,如果航向偏左或是偏右,飞行员会听到“点”或者是“划”的音调。洛伦兹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在当时它最终导致了现代的仪表着陆系统(ils)的产生。此外,使用与盲降系统相同的一套接收机,洛伦兹系统还能够为轰炸机实施准确轰炸提供一种导航支持。
knickebe
in 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系统由德国神话中的一种大乌鸦而得名,是一种改进型的洛伦兹系统,它的天线系统体积更大,方向性更强,并且易于操纵,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产生一个更窄的波束(只有0.3度宽)。knickebein系统能够向着轰炸目标发出两束波束,轰炸机沿着其中一条具有引导功能的波束的中间方向飞向目标,这束电波的前进方向正好通过目标的正上方,它与另外一束电波在目标上空相遇交叉,这个地方就是轰炸机投弹的地方。
knickebein系统是洛伦兹着陆系统的一个变种使用,它确实是一种崭新而神秘的装置。knickebein系统之后是一种更加先进的被称为x-geraet的系统,它由汉斯?普兰德尔博士发明,使用多个洛伦兹型的发射机来为轰炸机定位,工作频率66兆赫兹到75兆赫兹。轰炸机沿着引导波束(从目标的上方通过)的中间飞行,然后与用来进行交叉定位的多个波束相交,在每一个电波交汇的地点系统都会告知飞行员他的飞机距离轰炸目标的距离。在第一个波束交叉点系统会提示还有50公里远的距离,告诉飞行员精确瞄准沿着引导波束的中间来飞行。第二个波束交叉点出现在距离轰炸目标20公里远处,系统会告诉领航员打开一个时钟。这个时钟有两个独立的指针,其中的一个在这个点上开始旋转。第三个波束交叉点在距离目标5公里远的地方,这时领航员打开时钟的第二个指针,当时钟的这两个指针成一条直线时,会触发投弹的电子自动装置来完成投弹。x-geraet系统需要精确的飞行控制和精确的无线电波发射机的校准装置,这一校准装置被安装在一个操作非常简便的转盘上面。别看它简单,它却能够提供当时最高级别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