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锻造中国核反击利剑(3)
夏级战略核潜艇装备有12个潜射导弹发射管
兵贵精而不在多
国产核潜艇解缆试航,在内海(渤海)与海岸线游弋,状况正常。1974年“八一”建军节,中央军委将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它就是北海舰队的“汉”级核动力潜艇。此时距立项之初,已经8年过去了。中国的研制历程比美国缩短了两年。
然而,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过程纰漏极多,耗资颇巨,军方并没急于将它定型成批生产。如果说,当初尚有国力的承受限度问题,时至今日,中国拥有核潜艇的数量仍十分有限,原因已非核反应堆以及机械部分的阻滞,而是潜艇的“神经网”--电子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1994年10月,中国核潜艇与美国航空母舰在公海对峙,正是因为侦讯系统耳目不聪,被人反制。从另一方面来看,核潜艇这东西无非是镇家宅、辟外邪,不需"流水线"一般大批量建造,有固然比无好,少却比多好。中国现有的“汉”级核潜艇、“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大致相当于苏俄第一代核潜艇的改进型,而那类潜艇原型已成为俄国“浮动的切尔诺贝利”。1995年10月,俄国官方向国际社会呼吁,说明本国老旧的军舰中有10艘核潜艇要淘汰,但以俄国当时的国力却无力拆除其核子炉,因而请求国际原子能总署提供技术援助,以免这些随时可能沉没的核潜艇造成生态灾难。
上世纪60年代,美国“长尾鲨”号鱼雷核潜艇奉命进行深潜试验,在麻省佛特角以东220海里处下潜到2550米,结果再也没浮上来。从此,美国便永远放弃了这类载人试验,所有深海探测,都改用遥控器具进行。水底2550米就此成了“死亡极限”。
深潜能力的军事意义并不大,如果你有“十全武功”,水下一两百米就足够了,但是长航能力就至关重要"了。核潜艇之所以被称为“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就因为它是潜伏流动的导弹基地,它可以几个月隐蔽水底,无须外面的新鲜空气,哪怕国土上的军事设施已被敌国第一波核打击悉数摧毁,我方仅剩一艘核潜艇,也仍能以牙还牙。现实正是5个核大国都有核武器,因此它们之间的核大战难以打起。
新“海底两万里”
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曾是老幼咸宜的读物,不过它早就变成了现实。美国“海神号”核潜艇于1960年首次完成了环球潜航,历时83天零10小时,航程中当然不曾停泊于任何港口。苏俄、法国、英国都紧随其后,分别进行长航试验,却只有法国核潜艇坚持到第6了天。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也来进行环球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