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试爆秘闻:十位领袖聚观一块“石头”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这个耀眼的瞬间立刻震撼了全世界。
作家梁东元通过多年寻访调查,根据数百名科学家、组织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口述,以及档案资料,撰写了《原子弹调查》一书,全面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从决策到制造整个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该书日前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最早对原子弹动了念头的并不是毛泽东,而是蒋介石。
1945年秋天,刚到中美联合参谋本部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魏德迈,在一次与国民党政府兵工署长、军政部次长俞大维交谈时,透露出美国可以接受中国人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意思。俞大维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蒋介石。这之前,因为中美是同盟国,美国曾将一册绝密的报告交给中国,该报告详细叙述了美国原子弹的发展经过。期间,中国科技教育界要求研究原子弹的呼声甚高,蒋介石为之心动,下令军政部长陈诚和俞大维一起负责,秘密筹划这一重大的国防科学技术计划。
然而,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政治局面和经济形势混乱不堪,这一计划早就注定了是水月镜花。
1946年,美国计划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岛上进行一次原子弹试验,邀请各同盟国有关人士参观。国民党政府派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赵忠尧以观察员的身份前往那里。
赵忠尧除了是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还在中央研究院物理所从事核科学研究。在美国参观完原子弹爆炸之后,他进行了一些考察,并参加了一些研究工作。他回到自己曾于1927年至1930年攻读博士学位的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加速器设计和制造知识。在此期间,南京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和南京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萨本栋秘密筹集了12.5万美元,交给赵忠尧。赵忠尧一核算,订购一台普通加速器的价格起码要40万美元,美国政府还严禁此尖端技术出口。因此,他们商量的办法是赵忠尧自己设计一台加速器,购置材料和部件,回国再加工组装。此后,他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一日三餐十分节俭。
新中国成立后,赵忠尧开始做回国的准备。最要紧的事是把那批花了几年心血定制的加速器部件及实验器材运回国内。利用1949年至1950年初中美之间尚未断绝通航的时期,赵忠尧在一家轮船公司办理了托运手续。美国联邦调查局这时已盯上了这批器材,他们不但到轮船公司开箱检查,还到加州理工学院去盘问。经几位教授证实这些器材与原子武器毫无关系后,大小三十多只木箱总算装船启运了。
回国旅途可谓一波三折。1950年8月29日,他和钱学森夫妇等一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