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城”: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3)

北宋在太宗瑞拱二年(公元989年)由进攻转为防御战略,宋在河北中部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东至泯姑海口(今天津溏沽附近)的东西900里,南北六七十里的地区,利用原有河水塘泊,加以疏通,筑堤蓄水,广置稻田,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也就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28,立铺125,用以阻止辽军铁骑,但是,在广阔的平原上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根据平原上的土质条件,当地军民极有可能秘密地采用地道战法来抵御强大的辽军,因此笔者认为,永清古战道最有可能开挖的时间是从公元989年北宋转入战备防御阶段之后。
北宋太宗瑞拱二年(公元989年),辽军在徐河战败后至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10年间没有发兵南侵。这段时间正是北宋军民大力构筑防御工事的最好时机,宋咸干二年(公元999年)9月,辽军又一次开始南侵,先后对河北干原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进攻。宋军经过近10年的休养生息,实际的总兵力超过丁辽军,加上凭借水泽、地道等防御设施,也有相当的战斗力,双方在河北大地你来我往,拉锯激战,尸横遍野。至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战争以宋军的2次失败而告终。经过3次失败,宋朝君臣进一步感到了河北边防的虚弱,于是又一次大规模地整治河北边防。这期间也极可能组织军民秘密地挖掘地道。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八月,辽国在准备了一年之后,又一次向北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辽军于河北突破唐河防线,经过赢州、天雄军激战后,继续南进,此时,辽军已打得筋疲力尽,损兵折将,成为强弩之末,它一方面继续进攻,一方面主动向来朝提出议和停战。当辽军围困澶州之时,宋真宗御驾亲征到达澶州,但他胸中无数,畏敌如虎,也想停战妥协,辽宋在澶州摆开决战架势的同时开始进行紧张秘密的和平谈判。至十二月初,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协议规定宋朝每年送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辽国主“愿兄事南朝(指北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末国不败而败的“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