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啸雨林:15军第7侦察大队的南疆作战行动(2)
爱头位于我小坝子区江寨当面,距国境线1.5公里。爱头以北3公里为发隆,以南3.5公里为大丫口,分别驻有越军一个排(约20人)和公安屯(约120人)。997高地、发隆东南无名高地各驻有一个班的兵力,且工事完备。爱头有武装民兵30余人,其东侧无名高地为民兵哨所。大丫口公安屯之敌常沿路去发隆联络事宜、购买物品,每次1至8人不等且比较麻痹。针对这一情况,我侦察队决心在爱头地区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捕捉俘虏。
爱头地区山高坡陡,坡度50~70度,高差1200余米。中越两国以大梁子河为界,大梁子河河宽约20米,水深1~1.4米,河谷植被茂密,其余地区植被稀疏。
确实查明情况。侦察队于7月2日向小坝子、江寨派出了侦察组。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培养了数名群众情报员、并分别组织了16次国境线附近的观察,4次低近侦察。掌握了大丫口、发隆地区越军兵力部署、主要装备及爱头、空龙武装民兵情况,特别是对大丫口至发隆运动之敌途经的路线、人数、武器携带、警惕程度等主要情况做到了了如指掌。9月28日、侦察组化装成边民渗入爱头西南1117高地东北侧进行了潜伏观察和照相,查明了伏击地区地形。
拟定战斗方案。根据爱头地区的敌情、地形,侦察队制定了伏击捕俘方案:参谋赵文富带14人组成伏击组,其中王忠良带9人组织设伏,捕捉运动之敌,赵文富带4人向大丫口方向警戒,负责左翼安全。副分队长王会显带8人组成掩护组,配置在1188高地,保障伏击组右翼安全。分队长薛登荣带军医刘英杰等6人组成救护组,配置在584高地、并控制边民活动。参谋邓荣坚带10人组成接应组,配置在584高地东北侧隐蔽,随时准备前出接应。分队长李平春带炮兵小队、李勇带高机小队,携带100迫击炮3门、高机2挺,分别在1216高地北侧凹部、1341.5高地东北侧占领发射阵地,以火力支援伏击组战斗。副队长陈晓孔带40人组成保障组,负责运送弹药和生活保障。侦察队长马振祥带10人组成指挥组,配置在1341.5高地。
组织战前训练。根据作战方案,进行模拟训练:一是着重训练捕俘动作,使捕俘手对各种情况都能处置自如。二是针对接敌途中村庄多、植被少的情况进行了伪装、化装训练。三是进行负重爬山训练。四是组织了6次沙盘推演。五是演练各种的协同动作和特殊情况处置预案,按方案演练了战斗全过程。
11月2日3时0分从小坝子出发,4时30分指挥组在1341.5高地开设,高机、100迫击炮小队分别在1341.5高地东北侧、1216高地北侧凹部占领阵地。5时30分伏击组、掩护组、救护组、接应组到达487高地西南大梁子河底隐蔽待机。17时30分组织各组长现地明确渗透路线。18时按掩护组、救护组、伏击组、接应组的顺序越过界河。3日1时40分、各组准确进入预定位置。伏击组发现原定捕俘区植被太差,遂决定北移70米并严密伪装。4时30分设伏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