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学良赵聪:赤峰纺织业的造山人
1999年3月的一天,赤峰市纺织行业的两大“掌门人”神秘“失踪”了。
一个是姜学良,时任乃林启明纺纱厂的厂长,此人曾使亏损1141万元的赤峰及乃林纺织总厂3年内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一个是赵聪,时任濒临破产的赤峰市针织厂的“留守大臣”,在很多国企破产时都逃不脱被砸被抢厄运的大背景下,赵聪却完整地保全了针织厂的国有资产。
敏感的人已经隐隐地预感到:赤峰的纺织业要有一场巨大的变革。
而此时,远在深圳,等待着姜学良和赵聪的,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谈判。
话还得从头说起。
针织厂的兴与衰
赵聪是1986年毕业分配到赤峰针织厂的。
当时,这家1969年建厂、1970年正式投产时仅有18。5万元的企业正步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属国有大型二档企业,有800多职工。当时在计划经济下,统购统销,效益很好,稍上一点年纪的人都不会忘记当年人们疯抢针织厂涤纶产品的场面,这种产品甚至成了有领导批条才能买上的“特供品”。
在此前后,针织厂趁热打铁,进行了两次技改,但产品单一的状况仍然改变。
1992年前后,受大气的影响,企业开始慢慢滑坡。于是,1993年,企业不得不酝酿又一次大型技改。这次技改,使赤峰针织厂一跃成为自治区针织行业规模和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企业的总资产达9000多万元。
但是,“大”并不等于“强”。第三次技改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以至积重难返。就此,企业经营陷入了恶性循环:没有自己的产品,就单腿走路,只靠出口,渐渐地,自己打市场的能力就彻底没有了。
1997年10月,向客户交了最后一批赔钱的出品订单后,这个总资产1.1亿元的巨人便全线停产了,其时,累计亏损高达12184万元,负责率超过100%。
就在这十多年中,经历了赤峰针织厂由盛转衰的赵聪,不再徒有满腔热情了,他学会了逆境中的冷静思考和残局中的理智挽救,他懂得梅开二度,必经严冬风雪的洗礼。
停产后一年,称作“留守大臣”也好,“末代皇帝”也好,赵聪临危受命,当上了赤峰针织厂的厂长,接管厂子时,企业帐面上只有2万多元。
针织厂保卫战
后来,人们都开玩笑说,当时的针织厂只下过两份任命书。一份是市政府任命赵聪的,另一张赵聪上任第二天就下达的:任李国强为保卫科长。
时,企业面临破产,职工人心惶惶,“内盗”行为日益猖獗。
有人开始从厂内搬走钢材,缝纫机等。
偷电,更是“家常便饭”,厂内住户用的几乎全是电器,有人家灌了一罐煤气用了5年还没用完。
有一次,李国强发现化染车间的一台中样机有两个主要配件被偷了,他认为,这两上重达200多斤的配件肯定还没被转移出厂,经查,终于在一个小厕所里找到。据李讲,这两个配件按废铁卖只能得1200多块,可那台价值5万多元的中样机就这样报废了。
工厂靠变卖废旧物资维持护厂队的工资,而这十七八个人的护厂队也不辱使命,确保了针织厂的国有资产没有流失,从而也为针织厂后来的破产重组立下了汗马功劳。
赵聪在打好被他喻为“惊心动魄”的“针织厂保卫战”的同时,又打响了他的“企业重组战”。
两元钱卖掉两千万
赵聪上任伊始,就与乃林启明纺纱厂的总经理姜学良联系,希望能优势互补、进行合作。
1998年10月底,在赤峰市副市长史青晓的撮合下,启明纺纱厂,赤峰市针织厂与深圳深业集团、香港仙崎集团有了第一次接触。
就从这次接触开始,赤峰针织厂的命运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启明纺纱厂也驶进了加速发展、能量裂变的快车道,而赤峰市的纺织业也开始了规模宏大的造山运动。
可以说,1999年3月,姜学良、赵聪在深圳的日子,是决定赤峰市这两个纺织企业命运的关键时刻。
其时,赤峰市副市长史青晓、市政府副秘书长温玉峰、轻工局局长邹斌也亲到深圳督战,离开时,史青晓副市长抛下一句“死命令”:“事办不成,不要回来。”
姜学良和赵聪几下深圳,前后住了几个月。一次,姜学良昏倒在谈判桌上,躺在医院里一整天人事不省。
苦心人,天不负
1999年7月25日,在高延青市长的主持下,深圳市深业远洋工贸有限公司、乃林启明纺纱厂、赤峰针织厂、香港仙崎投资有限公司、仙崎化纤纺织有限公司五方签定合资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深圳深业仙崎实业有限公司。
这个协议,也许在赤峰市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因为,在这个协议中,赤峰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一元转让”的做法,这大胆开拓、锐意改革之举,在内蒙古可谓是石破天惊。
协议中,“一元转让”具体是指:赤峰市国资局和喀喇沁旗国资局将赤峰针织厂和乃林启明纺纱厂的各1000万元资产划拔给深圳深业经贸有限公司,而深业,只需付出2元的代价。
与此同时,姜学良和赵聪也都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准备工作。
姜学良以启明纺纱厂为主体,把它改造为母公司,实现了法人授权委托经营,成立了内蒙古仙纺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1月1日正式主册运行;而赤峰针织厂也于1999年9月24日依法破产,并入仙纺集团。此时,仙纺集团固定资产达到2。1亿元,净资产1。5亿元。
2000年5月,赤峰深业仙崎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公司由深圳深业仙崎实业有限公司、东星亚洲发展有限公司和仙纺集团共控股。
至此,赤峰市纺织行业的大整合告一段落,而赤峰市的纺织巨舰也就此铸成。
“黑脸包公”和“笑面神算”
这次采访,有一大遗憾:没有见到仙纺集团的董事长姜学良,他恰好出国考察去了。
他的“传奇”,都是他的老部下给我们讲述的——
姜学良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文才出众,一本《新华字典》能倒背如流; 一次出差去北京,路上无事,便给部下讲〈四书〉,车到站了,一章还没讲完。
1993年末,赤峰乃林纺织总厂亏损1141万元,工人6个月没开工资、3。5万锭的生产能力开工不足2000锭时,姜学良受命于危难,脱去官服来到满目疮痍的乃林纺织总厂。当时,他正担任喀喇沁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长,仕途一片光明。
奇迹发生了,1996年底,乃纺已现出勃勃生机。1997年——1999年,连续赢利600多万元,上缴税金1650万元。
奋斗未有穷期。1999年,姜学良又一次抓住机遇,以启明纺纱厂为主体,改造母公司,成立了仙纺集团。
姜学良治厂以“严”著称——
在干部和管理人员队五建设上,他的原则是少而精,1996年以来,先后撤免中层干部50多人,提拔了30多名有管理经验的一线工人到管理岗位上来,还从一线选送15甸工人到天津纺院深造,充实到技术管理岗位。
姜学良常说一句话:“职工队伍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一名职工因为糟蹋了一把棉花受到开除留用处分,一名技术干部因为私藏设备图纸被开除厂籍,两位女工上班织毛衣被处以下岗,190多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职工被除名。
有人说姜学良不讲情面,可姜学良却为56名工作出色的临时工办了城市户口,办了招工;为困难职工送去大米,白面,衣服;1996年以来,投资1000多万元解决了40多户职工住房……
人们服气了。于是,“黑老包”这个名字也被喊开了。
而赵聪待人总是一团和气,态度和蔼。办事风格是雷厉风行,果断而心细。
当了一年厂长,领着168元的工资还加班加点毫无怨言。等企业的日子好过了,他还是那股子“抠”劲儿,直到现在,他用的计算器还是当年进厂时的那个,键上的数字早已磨没了。
采访中,对企业历年来的财务状况,他都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而且丝毫不差,令人惊叹。
就是这样两个以事业为梦想的人,生命的轨迹在滑行过不同的空间后,交织在一起,而由此,他们的人生也撞击出了更加绚烂的火花。
他们规划了仙纺集团的目标:2000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46亿元,上缴税金800万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
像地表造山的地质运动原理一样,经历了板块间的移位,碰撞、整合、重组,赤峰纺织行业终于造起了一座伟岸的大山。
山有经济学上的意义,谷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还有气候学上的意义,可以阻断气流、影响气候;山还有人文学上的意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赤峰市上到领导下到企业戮力同心营造的这座“大山”对赤峰市的政治、经济、人文就有着这样的多重意义。
“山”已造好,“看山人”更多思考的应该是:如何把这座山经营好,让它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信息来源:内蒙古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