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新:逆流扬帆搏“纱”场
——记江门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魏建新

走进江山纺织有限公司,走近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企业老总,魏建新以其独特的形象和思维吸引了我们——
42岁的他,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多了,宽阔的前额和坚定的眼神透着成熟和睿智。“市场可以没有江纺,江纺不能没有市场!”抱着这一强烈的危机感,魏建新带领他的员工们,在逆流中行舟,在商海中扬帆,敢于在改革中前进,敢于在困难中竞争。
1999年,企业的顺利实现改制:1999年至2001年,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企业生产规模由6500枚纱锭发展到31200枚纱锭,扩大近五倍,在周边省市也拥有稳定的市场。曾经走近“风烛残年”的江纺公司,而今又焕发出蓬勃生机。
逆水行舟,百折不挠
走进企业的办公楼,台阶边墙壁上的几个大字赫然入目——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十分平常的一句话,然而对于江纺企业,却蕴含独特而深刻的内涵, 是公司董事长魏建新,以及所有江纺职工用以自醒的警示语,这更是激发他们立志做强的企业的战斗号角。
1997年11月,魏建新担任厂长伊始,江山棉纺织厂正陷入困境。许多人对此表示极大的不理解,亲戚朋友也都力劝他不要沾上这烂摊子。这在别人眼里是傻子才会做的傻事,而魏建新却执着地当了一回“傻子”。
江山市纺织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江山市棉纺织厂,属国有企业。创办初期,企业一直处于平稳的发展状态,但到“九五”时期,我国市场持续疲软,纺织品市场更是萎靡不振,产品价格、销量连续下滑,加上背负的债务和机构人员臃肿的等积弊,使江棉变得岌岌可危。为了削减纺织企业数量,平衡纺织品产销市场,国家要求关闭年产量在30000枚纱锭以下的小型企业,而当时江棉的年产量还不到6500枚纱锭,显然在关闭之列;再者企业虽小,但职工不少,共有320名。
面对严峻的考验,魏建新新没有气馁,他开始学习大量的相关资料,抽调力量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的思路渐渐清晰:逆水行舟,只有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深化企业人事改革,才能求得生存进而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次跨越,摆脱困境
企业改制过程中,“减员增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企业必须裁减冗员,才能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而棉纺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能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或许就能拯救眼前的危机,而且多余的员工还能得到更好的安置,这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社会都大有益处。基于这种思考,魏建新提出了要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安置职工,解决困难,提高效率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03年3月,市委领导在江纺公司调研时,对公司的发展思路以及改制转机,职工身份转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然而,破解规模制约这一瓶劲的办法就是资金,为解决资金问题,魏建新一面四出借钱筹款,一面发动员工集资,并带领全体职工,紧紧抓住企业改制这一契机,实现了企业发展的三次跨越。
1997年12月,魏建新通过职工大会认同,在员工自愿的基础上,筹集了50多万元,新盖厂房,增加了1600枚纱锭;1999年上半年,又以集资方式再投入80多万元,添加了5台细纱机,扩大2000枚纱锭的生产规模。企业两次扩容,生产规模由原来的6500枚纱锭扩大到10200枚纱锭。在企业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魏建新非但没有退缩,反而逆流而上,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此举也使企业职工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从而凝聚了人心。本已濒临倒闭破产的企业有了新的转机,实现了第一次跨越。也是1999年上半年,企业又借改制之机,摆脱了身上的沉重的枷锁,轻装上阵。通过多方努力,企业摘掉了300多万元债务。是年7月,企业又以零资产的方式卖给207名职工,并同所有员工解除了旧合同,签订了新合同,从而激活了企业的潜力。这两大举措给企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使企业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江纺公司实现了历史上第二次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1999年下半年又通过扩股方式增加了5台细纱机,由于市场行情看好,多方因素十分有利,并得到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于2000年再一次扩容,一下发展了8400枚纱锭,企业股本金也由原来的199.76万元发展到372.76万元。2000年11月,省供销社和省特产公司领导走访企业时,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可进一步扩大规模。受到省里的鼓励和启发,魏建新信心更足了,2001年生产规模达到31200枚纱锭,股本金也达到了1036.05万元,企业实现了第三次大的跨越。
规模优势是化鱼为龙的基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魏建新凭智慧和勇气,大胆迈进,逆流扬帆,四年时间使企业生产规模翻了五番,使“江纺”成为我市棉纺企业中的“大哥大”。
适时控股,积极应对
2001年,复苏不久的纺织市场又急剧回落,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产品出口受阻的不利形势下,魏建新一面积极地开拓市场,一面适时调整策略,着手进行股权集中,使企业以新的姿态重新面对市场,迎接挑战。
江纺公司的产品以前基本售往省内市场,为拓宽市场渠道,魏建新的努力下,打开了福建市场,今年福建市场的销量就占了总销量的一半左右。股权的集中更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公司在许多纺织企业关、停、并、转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的成绩,产品销售收入不降反升。公司也先后荣获浙江省棉纺织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衢州市、江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衢州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以质取胜,重视技改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魏建新视重量如生命。“特刊理企业的生命,是效益的源泉。”他经常这样教育员工。为了抓好企业产品质量,他亲自参与制定产品升级计划,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并积极组织实施。自1999年创建星级企业后,魏建新持之以恒,进一步抓好生产现场管理和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通过企业升级、加强管理、从严治厂,使企业进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从而提高了员工素质,提高了企业的素质。同时积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企业主要产品均采用国内同行业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由于企业狠抓质量,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质量事故,得到客户好评和市场认可。
魏建新认为,开拓是发展之路,思想上要有开拓精神,行动上要有开拓措施,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不仅要“以质取胜”,还要“以新取胜”,“新”的关键在于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以及果断决策。所以他对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十分重视,大小技改项目年年都有。在1999年投入200万元技改资金的基础上,2000年又投资 550万元引进先进设备、上技改生产线。魏建新集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智慧,自行设计、安装,从土建到设备安装在6个月内全部竣工投产,做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近年来,又先后调整生产了AB纱、彩色结子纱、竹节纱、柳丝纱等58个新品种,增加差价100多万元;同时他还发动 员工进生技术革新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针对生产成本增加、费用上升带来的不利因素,积极组织职工开展“练内功、挖内潜、降消耗”活动,在强化企业管理上下功夫,并在各车间、部门中建立发放“费用领用卡”制度和“修旧利 ”等劳动竞赛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而使吨纱材料、机物料、耗电大大降低,共增收节支50多万元。此外,他还率先在供销系统直属企业里对大宗物品过行公开招投标采购,通过对纸管、编织袋和运输费用的投标工作,每年可使企业节约费用15万元。
善待员工,以身作则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党委领导的全力支持,离不开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钱体员工的同心协力。”魏建新对此认识很清楚,他平时总经一个普通干部身份,以一个共产党员身份在要求自己,时刻把自己置于党和群众监督之下,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遇到重大问题能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董事会议事规则”主动提交集体讨论。“以身作则”是他生活工作的一个根本原则,平时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只要一听说车间有什么事,哪怕是深更半夜,他准二话没说,便往车间奔。魏建新这种工作作风,对振兴“江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使“江纺”近几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魏建新是个孝子,这在公司里无人不知,但说起这事,魏建新总觉得心里有愧,总说自己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公司的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黄连敏告诉我们,在他和企业所有员工眼里,魏总几乎从来没有节假日,他一门心思全部扑在工作中。母亲病了,魏建新白天忙得不露面,半夜里,他抽空跑回家,给母亲揉背捏脚。他也很少有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如果以相处的时间来计算,他算不上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把自己交给了江纺,交给了江纺的明天。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善待员工,充分给以关心和爱护,才会得到员工的信赖,我以为这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软环境。”魏建新身体力行,不管有多忙,每天早上上班时,都要来车间走一趟,了解生产情况,了解职工的生活情况,这是几年来魏建新雷打不动的习惯。“没事和职工们聊聊天也好”,魏建新笑着说。作为企业老总,他就像一位和蔼亲切的大哥一样,总是尽其所能为员工排忧解难。每当职工生病时,他都嘘寒问暖,职工住院了,就是再忙他也要抽时间前去探望。去年,一位职工得了癌症,身上已出现溃烂,魏建新多次到医院去看望。问起时,魏建新有些动容地说:“他在我们公司做了这么多年,对公司贡献很大,在这样的时候,更需我们公司给以关怀,我们就是陪在他身边坐坐,听他说说话也是好的。”
魏建新的头上,没有太多的荣耀和光环,因为他更愿把自己淹没在企业里,淹没在企业众多的职工中间,淹没在市场的大潮中。以一个普通员工的身份,以对“江纺”独特的感悟和挚爱,埋头苦干,勇往直前,尽情抒写着“江纺”的今天和明天。
信息来源:江山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