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以品种测度国民幸福总值
国民幸福总值(GNH)是社会关注热点,其测度上最大的困难在于,难以把握幸福的主观性与收入的客观性之间的关联。选择品种这个指标作为GNH的成分指标,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品种本身是客观指标,却可用来显示主观选择。
品种,代表选择。品种与幸福的联系在于,幸福取决于更多的选择;没有选择,就谈不上幸福。
一、品种与国民幸福的内在联系
1、品种测度是人类发展指数思路的推广
用品种测度幸福,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学理渊源完全相同,体现的都是“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但测度上有改进。
二者都源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理论。通俗理解就是“有钱不等于快乐”。能力理论“以自由看待发展”,认为,收入不等于幸福。要从测效用,转向测价值(偏好)。不光要测收入,还要测出同一收入(代表发展),可以用来实现多少种不同的偏好(beings and doings)(代表自由)。学理上,(选择)自由先于(功利主义)幸福。因此对自由的测度可蕴涵幸福的测度。
品种,正好是森说的能力的一种理论抽象,相当于他说的“能力集”(capability set,“‘能力集’包含可供选择的实际生活内容项组合的信息”)。不同于森在于,他说的能力,是选择具体目标的能力;品种则把能力,抽象为能力的数量(即一共有多少种可实现的能力)。把能力集,理解为品种的集合。以自由看待发展,在指标上可“变形”处理为,以品种看待GDP。通过测度同一GDP中包含多少种选择,观察人类获得自由的水平。
品种可以反映同一元钱对不同人的不同意义。表现出有钱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同样收入条件下,人的选择越多,实现最贴近本义(满意)的选项的概率越大;人的选择越少,越远离人的本义的实现。例如,全国人民只能选蓝绿两种颜色的衣服,与可选二百种颜色的衣服,满意的概率有客观不同,幸福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语。
2、与GDP有内在关联,却又独立于GDP
HDI三个具体指标期望寿命、识字率(入学率)、人均GDP,是森参与设计的。相比GDP,加入了社会因素。但测度效果与他的初衷比有相当距离。尤其是人均GDP,没有独立于收入,甚至不如基尼系数敏感。幸福测度由此走向另一极端,偏向主观的满意度测度。同各种经验性的满意测度比,品种测度相当于把满意的“意”(所要满足的意义)抽象为意义的数量(一个品种代表一个质上不同的意义),从而得出一个意义总量(经济范围内人类获得自由的总量)。
如果不求精确,在经济内部,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收入是数量与价格之积,幸福是品种与价格之积(选择的总价值量)。总福利含义,从数量与价格之积,变为再乘以品种。GDP与幸福之间存在一目了然的内生关系:同一个GDP,由2万种商品构成,还是2亿种商品构成,对GDP本身来看,没有任何区别(因为设N=1,所有产品同质,数量与价格之积不变),但对人要满足的意义来说,完全不同。每个人认同的意义不同,体现在商品上,表现为选择不同质的产品。价格不变条件下,由较多品种、较少数量构成的等量的总福利,比较少品种、较大数量构成的等量的总福利,将意味着更高的幸福值。
这也符合经验上由托夫勒总结的人类经济发展,由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生产趋势;同时符合人类从同质化的物质需求满足,日益向异质化的文化需求满足发展的消费趋势。这个过程,就是人类从较不自由向更加自由转变的过程,是幸福提升的客观基础,与人类发展指数的取向是一致的。可以认为,HDI是品种测度的特例,它相当于品种测度中,同等收入水平下,可以选择的不同的寿命水平、知识水平这类具体的品种大类。而森的本义,是选择越多越好。HDI只取寿命、知识指标等,是受统计指标限制。